集美区杏东小学 福建省厦门市 361022
摘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是“思维发展”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接“思维能力”这个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突出了“思辨”特性,同时对语文教学的后续开展和目标制定提出全新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走进人们视野,成为发展型任务群。教师要根据这一全新的任务群要求,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梳理观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渐具备良好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围绕“自然奥秘,科学技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4篇课文及《快乐读书吧》组成。围绕语文要素“提出问题并解决的要求”,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再加上《快乐读书吧》的内容,单元教学属于思辨性任务群,教学时要强化强化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辨品质。
一、聚焦学习主题,确定思辨性教学目标
学习主题是学习任务群建构的核心。明确的学习主题为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依据和支点。以本单元为例,课文编排旨在“阅读时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但四篇课文在“提出问题并解决”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琥珀》一课要求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解决;《飞向蓝天的恐龙》要求写下不懂的问题并解决;《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和同学交流;《千年梦圆在今朝》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在“教学提示”中建议创设学习主题为“生活中的智慧”,落实到本单元,学习主题可以定为“问不倒的小博士”更能凸显单元的核心素养,以学习主题为据,教学目标可侧重为思辨性教学目标。比如,《琥珀》一课,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的依据。创设琥珀的自述的情境,围绕琥珀的形成过程,让孩子化身小小解说员讲述石头里的秘密。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重点,为创设琥珀展览馆征集解说员的任务,带领学生走进解说员的场景之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在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的形成的依据时,还会逐渐具备思辨能力。
二、开辟阅读路径,设置思辨性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群指向的是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以学生为本,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真正热爱语文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和学情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将学习的内容、任务、资源有机地融合,优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充满质疑精神,锻炼学生的思维。
1.创设情境支架 引发思辨动力
创设思辨情境时,教师要做到三点。首先,缔造恰到好处的氛围,使学生能够灵活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其次,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再次,精心选择材料,组织学生展开思辨。教师要将这三点融会贯通,缔造恰到好处的情境。比如,教授《琥珀》时,教师要提前收集、整理与本节课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展现不同类型的琥珀化石,也可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还可以展示真实的照片,一方面可缔造逼真的情境,激发学生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另一方面可有效启发学生思考,找出作者推测琥珀形成的依据,此时,教师可创设“我是小小解说员”这个任务,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1]。
2.巧借思维导图 搭建思辨支架
教师要善于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对发散性思维进行有效表达,促进教师与学生思维进行对话,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具体的形象。比如,进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出思维导图的作用,结合恐龙的演变,对思维导图进行设计,将零散的思维点进行整合,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有效衔接,使学生的思维不再 “碎片化”。这种教学方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使学生逐渐将内在知识转化为外部知识,保证学生拥有更加直观的阅读思维,确保知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被学生所吸收。
3.寻找文本矛盾 挖掘思辨深度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思辨性阅读活动时,要紧密结合文本特点,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引导,使学生对文章中的语言有更加深刻的感悟,继而产生共鸣。通过寻找文本的矛盾点,对思维进行挖掘。在部分文本中隐藏着相应的矛盾点,若教师能够准确抓住这一点,就能有效激起学生的思辨火花。比如,教授《飞向蓝天的恐龙》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然后找到课文中的隐藏的矛盾点:笨重的恐龙竟然是轻盈的鸟类的祖先。这两种动物差异很大,但却能够恰到好处的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增加思辨深度,使学生自主地探究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2]
4.融合教学资源 拓宽思辨空间
教师要充分挖掘优质教学资源,使思辨性阅读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合理融入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拓展学生视野,拥有更宽的思辨空间。教师要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予以有效融合。
比如,教学《快乐读书吧》时,教学完必读书目《十万个为什么》,学生掌握了读科普文的策略,让学生迁移运用再读《灰尘的旅行》,为了检测学生的阅读结果,可以引入“辨别真假”这个活动,如“细菌都怕热吗?”学生先做出判断,再从书中找到依据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在分享课上让孩子对科学成果进行辩论,开展辩论赛。学生的思辨火花再次被点燃,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欲望,拓宽了学生思辨的空间。
总之,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与完善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规划。教师要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恰到好处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和分析,拥有活跃、缜密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魏小娜,陈永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析[J].语文建设,2022(08):16-19+75.
[2]欧阳荐枫.创设思辨性读写情境 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统编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解读与建议[J].湖南教育(B版),2020(06):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