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图形”整体性,探析“内容”结构化——以“认识平面图形”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2

巧借“图形”整体性,探析“内容”结构化——以“认识平面图形”教学为例

陈速铃

柘荣县第三小学 邮编:355300

摘要:空间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核心素质之一。为此,教师以教学认识平面图形为例,注重清晰与模糊、三维与二维、勾连与延展等方面的联系,以此引导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培养空间观念,使学生的情智得到协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空间观念;平面图形;联系;情智

“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平面图形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更好地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使学生的情智得到协同、全面的发展。下面以认识平面图形教学为例,谈谈图形教学中应该关注的几个“联系”问题。

一、注重清晰与模糊的联系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一部分。没有整体,一部分就不会成为它的一部分。当学生看到图形的局部,想象到图形的整体和结构,有时无法确认图形的具体表象,形成图形的模糊映像,随着图形的局部呈现至整体,最终确认图形的具体表象,从而呈现图形的清晰映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依赖于直观观察,从感知具体事物入手,充分利用视觉感官,亲身体验图形“清晰与模糊”的联系,从而感知图形整体性与部分性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形成几何图形表象的深度认知。

1.教学片段一:

猜一猜哪个老朋友来了?

在课的导入时,通过白板课件的擦除功能,在授课时,点击橡皮功能,慢慢地擦掉图形的一部分,让学生猜出这是什么图形?

①                ②                  ③               ④

2.教学片段二:

猜一猜哪个新朋友来了?

部分是整体的部分。当学生看到图形的一小部分时,会依据直观认知,猜测出这是什么图形?当白板课件应用擦除的功能,渐渐呈现出更多的部分图形时,学生会有一定的把握猜测出这是什么图形?以擦除慢慢呈现图形的方式改变以往枯燥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随着呈现图形更多部分时,有些学生会发现自己之前只看到图形的局部特征因而猜测错误。最后,呈现出全部的图形,学生恍然大悟。学生对几何图形从直观认知开始,通过体验图形“清晰与模糊”的联系,更好地感知图形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思维表象进一步深刻和牢固。  

二、注重三维与二维的联系

皮亚杰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在学生的原有认知中,实物是实物,图形是图形,两者是没有关系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两次“摸”面的学习活动,体会 “三维”与“二维”之间的联系,既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教学片段一:

引导学生运用触觉的方法,初步感知 “面在身上”。

师: 小组合作,互相讲述你所触摸的是哪个三维图形,它的面是什么感觉?想一想这些立体图形的面有哪些相同点?

2.教学片段二:

引导学生运用触觉的方法,初步感知 “平面的面”。

师:摸一摸这些平面图形是怎么样的?

师:看,这是一个“平面图形百宝箱”,在看不见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图形,然后摸一摸,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平面图形吗?

 “体”是学生的直观认知,从直观认知迁移,建构新旧知识间的桥梁,形成知识网络,水到渠成。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简单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通过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像的表面,让学生初步感觉到除了圆柱体的侧面和球体的表面,立体图像的其他表面是平面的,构造了 “平面” 的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 “平面” 的含义。从而直接感知具体的三维 “体”,它可以分离和抽象二维 “面”,体验数学的魅力,并鼓励学生探索更多的数学奥秘,引发更强烈的探索欲望。在第二次 “触摸” 平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触觉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然后通过 “平面图形宝箱” 的游戏操作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图形的初步表征,而且还发展了空间的概念,增强了他们对图形性质和图形之间关系的理性理解。

三、注重勾连与延展的联系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在学习中把握知识之间联系,同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尤为重要,数学知识间存在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转化迁移的联系,体现了基础知识勾连到新知识,再延展新知识,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举一反三,更好地探究理论与现实源泉。本课是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的基础上,感知 “体上的面”,形成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表象,通过比较、操作和反思,建立了平面图形和三维图形之间的联系。接着,再通过猜测“脚印”,智趣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又回到立体图形。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反思,图形知识不断勾连、延展,更显力量。

1.教学片段一:

描一描,体验“面从体生”。

师:同学们,有没有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移动到纸张上呢? 

生:描一描,印一印,剪一剪......

2.教学片段二:

猜一猜,感知“面回体上”。

师:小朋友们看,这些是谁的脚印呢,我们来猜一猜吧!

在描一描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例如,有没有办法将立体图像上的平面移动到纸上?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出来。也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进一步操作感知“面在体上”。然后,通过猜测“脚印”,把学生从“面”又引回“体”。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体抽离出面,面回归到体,数学知识之间形成了循环,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变式思考,激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促使学生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刻。因此,数学知识间存在勾连与延展的联系,数学思维不是定式思维,是一种变式思维,可以进行知识之间的有机勾连与不断延展,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

总之,数学课堂是灵动的,教师则需要寻找整合型的素材,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巧妙地设计情理共融的教学活动,在结构化教学中推动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彰显情智,让自己、让学生、让知识都迸发向上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富兰.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的实施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9(17):89-90.

[2]范瑛,杨惠娟.让“图形”散发生长的力量——《认识图形》教学与评析[J].教育视界,2019(04):41-43.

[3]陈平.浅谈小学数学中平面图形的教学[J].科技展望,2016,26(34):223.

[4]韦欣.基于学生学习起点分析的几何教学研究——以人教版“认识图形(二)”一课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20(03):29-34.

[5]袁仕理.数学课堂情理共融之道[M].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19: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