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预防医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探讨

王娜,王琴,蔡丽萍,王红霞,王敏敏,吴建梅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现阶段,预防医学课程兼具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属性,同时也是一门结合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除其专业性质外,教师还应让学生了解、掌握医学知识,并能将医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达到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然而在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发生后,公共卫生管理领域暴露了诸多重大问题,尤其是预防医学课程人才队伍建设的不足及高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薄弱。而要解决高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薄弱的问题,寻求先进的教育理念,实施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文就预防医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预防医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

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暴露出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人才队伍建设的不足及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薄弱,而如何培养出既能提供医疗服务,又能开展临床预防服务的医学人才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应引起重视。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并持续进行教学反馈,能够提高预防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论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1研究对象

1.1对象

某高职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1班、2班及口腔专业学生共86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81人,口腔专业学生5人。由于师资原因无法分班教学,所以所有学生均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

1.2教学方法

本次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案例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并回答案例后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汇报,并由老师进行总结。

1.3教学效果评价

问卷调查:在授课之前及完成本课程授课内容后进行评价。问卷采用由潘秋予等编写的教学改革效果评价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总体评价(5道题)、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态度(6道题)、学习能力(5道题)、知识掌握情况(3道题)及其他素质(5道题)的影响,共计24个问题,每题满分为10分。发放问卷86份,回收86份,回收率100%。

1.4统计分析

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课前及课后评分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显著性水平选择p<0.05。

2结果

2.1总体教学效果评价见表1

表 1 教学改革总体效果评价(±S)

2.2学生学习态度、能力、知识掌握情况等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预防医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思路

3.1教学资源积累建设

首先,积累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即总结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重要知识点,创建预防医学课程线上学习资源,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精品在线课程“预防医学”是可以反复学习的。其次,基于已有教学资源,重点筛选案例并加以挖掘。即把握时代精神脉搏,不断学习,筛选出最优的教学案例资源,如关于预防医学课程中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度挖掘。最后,建设特色教学资源。即开发专业领域及在实践应用中筛选相关主题案例,以丰富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如对于环境相关疾病预防和控制章节,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参与国外某市烟雾中毒事件及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分析总结,再回到我国某市烟雾中毒事件上,探讨如何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从而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这样能够让学生针对现实事件培育质疑、判断、评价的意识,培养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创新能力。

3.2 课堂教学创新

首先,改革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方式。将“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本身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生成果产出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且聚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及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逐条进行评估考核。其次,创新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手段。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雨课堂等辅助教学,课前在线公布学习资料,让学生主动学习;课中基于遇到的问题和重难点,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自主学习,或者主动充当“小老师”给同学进行讲解,在交流中学习,同时教师在旁指导、总结和纠正;课后总结升华,构建知识体系,并对上课互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课中小测试的正确比例分析,从而为整体教学提供改进的依据。

3.3 以学生为中心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为导向,着眼于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改变目前教学中的线性静态学习;让学生将单一的知识点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并将知识点放在知识体系中加以探讨与分析,以训练学生的网状思维。另外,教师应通过创建思维导图、运用任务驱动和导入案例等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3.4 构建过程化的学习结果考评体系

预防医学课程教师要把“笔试结果+实验研究报告+出勤”的考查方式转变“问卷调查+课题+专业能力+基础知识学习”的综合考评方式,并增加实践性考评的权重。综合考评应包含各种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目标实现状况的作业、思考题、主题探究等。另外,综合考评不设标准答案,学生在达成一定的考评目标之后应进行反思、讨论,并能灵活运用学科的理论知识,从而培养个性化思维能力。

3讨论

本次预防医学流行病学部分的研究性教学改革,通过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以查阅文献、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案例后的问题进行回答,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汇报,并由老师进行总结,进行以案例及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对授课内容安排合理、充实,课程氛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对课程满意程度的评分均数均在8分以上分,总体教学效果较好。在对总体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学生对于进度安排的评分为7.74±1.51分,得分最低,这可能是由于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给学生增加了课外实践学时的原因造成的。因此,今后在进行《预防医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应逐步修订培养方案,增加一定量课内实践学时,以保证教学质量。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力图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要求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并进行分析、评价、整合与创新;强调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合作性、体验性,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分析、语言表达能力等;以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为目标,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预防医学中的流行病学部分是临床医学及护理学生接触到的少数讲授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之一。是培养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生科学研究、论文撰写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通过此次研究性教学改革,从学习态度上来说,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解决问题的频率、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从学习的能力上来说,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利用学习资源能力、自学能力、采用一些手段提高对课堂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总结复习的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在保证学生的课程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下,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能力、科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管理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说明本次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基本达到。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还有助于学生今后在研究生阶段及整个职业生涯中进行自学、科研等,使其终生受益。今后在预防医学流行病学部分的授课中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但是本次研究性教学改革由于师资的限制,无法分组教学进行教学效果的比较,这是本次研究的局限性,今后我们将争取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组教学,对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进一步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公共卫生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07):867-869.

[2] 杨春燕,王桥莲.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教育的挑战、机遇和变革[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11):1417-1421.

[3] 吕帅,朱泓,赵磊.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以英国邓迪大学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7,5(02):101-106.

[4] 张伯礼.组建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J].天津中医药,2020,37(07):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