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第八中学
摘要:如何将“一个已知三个内角的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可以通过不断试错的方法解决问题,那么“任意一个三角形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如何将“任意的一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呢?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精心设计探究路径才能解决,即做到有效探究。从给出具体角度的三角形抽象到任意的三角形,逐层递进,最终探得问题本质。探究是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和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八(上)浙教版教材里的一个探究活动展开思考。
关键词:等腰三角形;深度探究;分类讨论
探究活动即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即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在新课标下,探究活动在培养核心素养方面更能体现其优越型。
1 问题呈现
在八(上)浙教版的数学教材里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
如图,有丙、丁两个三角形.丙三角形的内角分别为10°,20°,150°;丁三角形的内角分别为80°,25°,75°.你能把每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画一画,并标出各角的度数.
丙 丁
这个题目的解并不难找,学生通过“凑一凑”就能实现,再不行通过小组合作也很快能找到答案。
图丙中,只要考虑三种情况。一是:将20°分出10°验证;二是将150°分出10°验证;三是将150°分出20°验证。
图丁中,也是考虑三种情况。一是:将75°分出25°验证;二是将80°分出25°验证;三是将80°分出75°验证。答案如下:
丙 丁
这个题如果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分析一下,找个答案就结束那就太可惜。课本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设计此探究活动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通过角的角度来判断;
二是通过这个探究活动的实施,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让学生去探寻分法背后的一些基本思考方法,促进探究能力的提高,形成有效探究;
三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既能提升学生的“四基四能”,更能提升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模型观念等核心素养。
2 理论思考
初中数学探究活动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发现、思考、探索等路径,去发现某些数学问题的结论或规律,是一种主动探讨和研究。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相互质疑、激烈讨论、思想碰撞,它把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归纳能力、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能力等,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掌握或继承。
所以组织探究活动的意义有四重境界。一是通过探究活动,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质疑、讨论中思维碰撞,形成基本活动经验;二是通过探究活动,可以发现解决一些典型数学问题的通性通法或本质规律,以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三是通过探究活动,能让学生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考方法、策略;四是将探究活动所得的思考方法、内在规律进行重组、创新,最后服务于生活,为人类发展作贡献。
3 问题重设
基于这样的培养理念,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可以以问题启发为导向,将问题探究分层设计,逐步深入,直至问题的核心,收获一些显性成果和解决方法。
在解决完原题后,引导学生思考:(1)在图丙中,经过其中任一顶点的分割线,分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有多少种分法?(2)任意的一个三角形都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3)具备什么样条件的三角形一定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显然,这三个问题比原题有意思多了,思维量明显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快的就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对这三个问题逐一探究即可。
探究问题(1):如图,过△ABC的任一顶点作一条直线分割线,分割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有多少种分法?.
设计意图:从一个已知三个内角的三角形中分出一个等腰三角形,问题相对简单,找出一种、二种分法都比较容易,但要找出所有分法却有难度,为什么呢?显然是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思考方法。
错误思考1:分别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为圆心、任一边长为半径画弧线,如图:
AC为腰 BC为腰
BC为腰 BC为腰
思维漏洞是:从边的角度思考,但只考虑了三边长为腰的情况,没有考虑三边为底的情况,造成漏解.
错误思考2:分别以20°和50°为相等角构成的等腰三角形.
思维漏洞是:从等角的角度思考,但只考虑了分别以20°和50°为底角的情况,没有考虑为顶角的情况,造成漏解.
综合看,就是没有掌握好这个问题分类讨论的基本思路。
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分类呢?其实只要把学生的讨论加以总结即可.
若以“边”分类,则三边分别可以为腰,也可以为底。正确结果如下:
AC为腰 AC为底
AB为底,AB为腰不存在 BC为腰
BC为腰 BC为腰
BC为底
若以“角”分类,则三个角分别可以为顶角,也可以是底角。正确结果如下:
∠A为顶角 ∠A为底角(顶点在AB上)
∠A为底角(顶点在AC上) ∠B为顶角
∠B为底角(顶点为点C) ∠B为底角(顶点在AB上)
∠C为顶角(∠C为钝角,故∠C为底角时不存在)
综上可知:不管以“边”分类,还是以“角”分类,都存在两种情况:即边可以是腰,也可以是底;角可以是顶角,也可以是底角。只有抓住边角的分类,形成基本知识框架和基本思考方法,就能做到不漏解的完整解答。
探究问题(2):已知任意△ABC,若要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一定能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逆向思考,即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每个内角都为60°。显然,将这个等边三角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不管你如何分,都无法分出等腰三角形,更别说两个。
顺势提出探究问题(3)。
探究问题(3):已知任意△ABC,需满足什么条件,必定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书本原题中,给定的两个三角形都是确定了角度,可以通过不断试错法达到目标,但思维量是明显不够的,所以探究一个更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已知△ABC,如何将△ABC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有三个问题:
问题①:由探究问题(2)可知,既然不是任意一个△ABC都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那么满足什么条件之后就可以呢?
问题②: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去探究问题①的答案,从什么角度去探究?
本探究活动中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哪里画分割线?学生通过简单的思考便可得出,只能从任意一顶点处画分割线,只有这样才能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然后再思考:如何才能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从上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第一思维是,凑的办法,从本质上讲这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办法。几何直观就是一个好方法。学生会不断地去试探,直到达到目标。但是,这个思路应是已知了三个角的度数的前提下,现在是任意的一个三角形,那么如何思考呢?
在探究一个数学问题时,人们往往喜欢从具体的数值入手。当探究无法进行时,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切入口。从任意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字入手,我们可以从三角形的分类切入,先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入手,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①以三角形的不同类型为切入口进行探究。
如图1,在Rt△ABC中,点C为直角顶点,画出斜边上的中线CD,即可将△ABC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与∠A、∠B的度数大小无关。所以可以得出,任意Rt△ACB,只要画出“斜边上的中线”这条分割线即可分出两个等腰三角形。显然,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图1 图2 图3
那么,锐角三角形如何分割成功呢?可以逆向思考:
如图2,若锐角△ABC刚好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DAB和△ACD,其中∠C=∠ADC,∠DAB=∠B。不妨设∠DAB=∠B=α,则∠ADC=∠C=2α,即∠C=2∠B,也就是说在锐角△ABC中,只要满足∠C=2∠B,就可以按图2 的方法将其分为两个等腰三角形。当然,还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既然是锐角三角形,那么要满足,
即,解得30°<α<45°.
如图3,若锐角△ABC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DAB和△CAD,其中∠DAC=∠ADC,∠DAB=∠B。不妨设∠DAB=∠B=α,则∠ADC=∠DAC=2α,即∠BAC=3∠B,也就是说在锐角△ABC中,只要满足∠BAC=3∠B,就可以按图3 的方法将其分为两个等腰三角形。当然,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锐角三角形,那么要满足,
即,解得22.5°<α<30°.
如图4,若锐角△ABC已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ABD和△DAC,其中∠DAC=∠C,∠DAB=∠B。不妨设∠DAB=∠B=α,则∠DAC=∠C=
=90°-α,即∠BAC=90°-α+α=90°,即△ABC是直角三角形,与△ABC是锐角三角形矛盾,此种情况下不存在.
由以上分析发现,在锐角三角形中,若最小的锐角在22.5°<α<30°范围时,且还有一个内角是这个最小角的3倍,则此锐角三角形一定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若最小的锐角在30°<α<45°范围时,且还有一个内角是这个最小角的2倍,则此三角形一定可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若最小的锐角α=30°时,且还有一个内角是这个最小角的2倍或3倍,则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图4 图5 图6
同样的道理,任意的一个钝角三角形也可以这样去探究。
如图5,若钝角△ABC刚好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DAB和△ACD,其中∠C=∠ADC,∠DAB=∠B。不妨设∠BAC是钝角,设∠DAB=∠B=α,则∠ADC=∠C=2α,即∠C=2∠B,也就是说在钝角△ABC中,只要满足∠C=2∠B,就可以按图5 的方法将其分为两个等腰三角形。当然,还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既然是钝角三角形,那么要满足, 即,解得0°<α<30°;
如图6,若钝角△ABC已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DAB和△CAD,其中∠CAD=∠ADC,∠DAB=∠B。不妨设∠BAC是钝角,设∠DAB=∠B=α,则∠ADC=∠CAD=3α,即∠CAB=3∠B,也就是说在钝角△ABC中,只要满足∠CAB=3∠B,就可以按图6 的方法将其分为两个等腰三角形。当然,还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既然是钝角三角形,那么要满足,此时∠CAB是钝角,即,解得30°<α<45°;若∠C是钝角,则有,解得0°<α<22.5°.
由以上分析发现,在钝角三角形中:
若最小角α满足0°<α<22.5°范围,且还有一个内角是2α或3α度时,则此钝角三角形可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若最小角α满足22.5°<α<30°范围,且还有一个内角是2α度时,则此钝角三角形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若最小角α满足30°<α<45°范围,且还有一个内角是3α度时,则此钝角三角形可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若最小的锐角α=30°时,且还有一个内角是这个最小角的2倍或3倍,则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基于以上探究结果,可用表格归纳如下:
三角形类型 | 设三角形中最小角为α | 还需满足条件 | 能否分割成功? |
锐角三角形 | 当22.5°<α<30°时 | 另外还存在一个3α角 | 能 |
当30°<α<45°时 | 另外还存在一个2α角 | 能 | |
直角三角形 | 当0°<α<45°时 | 无 | 能 |
钝角三角形 | 当0°<α<22.5°时 | 另外还存在一个2α或3α角 | 能 |
当22.5°<α<30°时 | 另外还存在一个2α角 | 能 | |
当30°<α<45°时 | 另外还存在一个3α角 | 能 |
综上可得:在锐角或钝角三角形中,设最小角为α,且0°<α<45°,同时存在另一内角是2α或3α度,则此三角形一定可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分。
②以已形成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为切入口进行探究。
图7 图8 图9
假设:确定△ABC已被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ABD和△ACD,其中∠DAB=∠B。设∠B=α,则等腰三角形△ACD中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
如图7,若∠C=∠ADC,只要满足∠C=2∠B=2α,即可分,此时0°<α<45°;
如图8,若∠DAC=∠ADC,只要满足∠BAC=3∠B=3α,即可分,此时0°<α<45°;
如图9,若∠C=∠DAC,此时∠BAC=90°(0°<α<90°),可分.
综合分析可知,此结论与前面探究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4 思考提升
4.1 深度探究的意义
要探寻某一数学问题的本质,用深度探究的方式是一种重要手段。有些数学问题适合初步探究,只是做一些初步的尝试,一些较浅的思考,点到为止;有些问题本身有深度,适合深入研究,有深度探究的价值,这类问题需要探得问题的本质以体现数学的价值所在。深度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2 深度探究的设计框架
4.3 深度探究的设计原则
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深度探究”路径,需要深入思考、不断打磨。“深度探究”需要满足三个原则:一是有效性原则,二是科学性原则,三是可操作性原则。
怎样的探究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有深度的?只有直面最基本的问题,逐层拨开知识的本源,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法的探寻,学生会将方法进行迁移,会展开对其它未知问题的探究思考。
“深度探究”活动的设计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1)利用好课本资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各种资源充分整合,选好深度探究问题;
(2)精心设计好探究问题的层次性,逐步深入,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素养发展;
(3)通过深度探究活动有效实施,形成“有究必挖、有法必纳”的基本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孙晓天,沈杰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6
[3]胡柳青.问题引领课堂 促进深度学习[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22(5)35-37.
[4]沈尚.开放问题背景下的单元复习课例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22(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