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 四川省攀枝花市617000
摘要: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为应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战备和大陆建设而作出的重大而明智的战略决策。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自1964年以来在中国大陆各省开展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电力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旨在为战争和饥荒做准备。推动沿海重要产业向西南、西北、中部沿海腹地等内陆地区转移,重点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机械和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铁路和公路干线建设。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人民币,投入数千万人力,在中国大陆建成了集科研与生产于一体的大规模、综合性的现代工业运输体系,为改革开放前的反侵略战争准备提供了坚实的后方基础,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新中国的史册上写下了伟大辉煌的一页。
关键词:三线建设;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培育;文化认同
一、三线建设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培育的影响
在中国内陆腹地的三线建设,以其鲜明的价值取向、宏大的建设规模、持续不断的国家投入,在中国当代建设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国防战略的布局,而且改变了当代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社会格局。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在几千年的繁衍和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文化信仰。正是由于历代英明之士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把国家安全放在首位,中华民族才得以从内忧外患走向安全,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由于产业布局过度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缺乏战略后方区域,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不仅工业和交通相关的重点企业需要及时搬迁,相关研究机构也要向内陆腹地转移。中共中央在“备战备荒”的战略指导下,迅速统一意见,形成共识,果断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
一场涉及全国13个省区、投入数千万人力的重大战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三线建设实施后,中国部分工业生产力向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转移。在此过程中,冶金、交通运输、国防工业等核心项目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资金、技术、人才、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向西部地区快速集聚。大批科技人员和工人也向三线地区转移。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也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传递给西部地区,为西部地区的工业文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特别是通过传播、援助、引导等方式,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西部观念的更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文明进步。
二、三线建设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认同的影响
从1964年开始到80年代初期间,三线建设经历了长达17年的移民潮,跨越13个省区。上海、沈阳、哈尔滨、吉林、北京、青岛等工业重镇的专家学者、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和党政干部等400多万人移居内地,在边疆地区扎根。大量移民的涌入对当地人民的生存状况和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照当时中央政府制定的“托、隐、散”的原则,三线建设项目,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国防工厂的施工地点多位于山谷之间。除了生产设施外,还建立了医院、托儿所、学校等一整套生活保障体系,为移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为移民文化的产生和融合搭建了平台。来自不同地区的建设者拖着家人离开家园,不仅带来了家乡的情感,也带来了家乡的风俗习惯,为当地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融入了日常生活、服装、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等新元素。搬迁工厂到来后,各地的搬迁工人都远离家乡。除了普遍的乡愁外,还有一种“做陌生人”的文化心态。一些搬迁工厂,特别是大中型工厂,普遍有自己的生产生活系统,形成了类似“小社会”的特殊社区,从而形成了新思维、新观念、新机制,培养了严格的组织纪律,形成了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勤俭节约、团结奉献的集体主义作风。并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面貌和广大三线建设者的文化特色。多元融合的文化氛围、和谐的文化心理、广阔的文化视野、多元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移民观念的碰撞和思想的新解放,形成了热情好客、开放创新、包容坦荡的生活品质。实现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今天西部地区开放、发展、和谐、和谐的多元文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只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得到传播、弘扬和凸显,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更加持久。“一种文化形式不断发展的最持久的动力是体现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个性”。作为在三线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三线文化”,它不仅记录了一代“三线人”在保卫国家和建设国家中艰苦卓著的开拓历程,也承载了“三线人”的情怀,在我国这片土地上铸就了优秀的精神价值。它是构成“三线文化”的基因和灵魂,它包含着爱国主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合作等等。发展三线建设文化,挖掘三线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精神价值,并以多种形式呈现和传播,引导人们积极认识和了解三线建设文化,感受其深厚的精神魅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进三线建设精神的弘扬。
结语:
经过三个五年计划,三线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结构。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强烈影响下,出现了一个新的西部地区,极大地改变了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水平。这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全国各民族团结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丹莉.新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历史演进与未来趋势分析——基于“市场-政府”协作视角[J].农村金融研究,2020,No.484(07):3-9.
[2]史骏. 三线建设与攀枝花地区环境变化及其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22.
[3]胡小舰. 新中国成立后西部建设历史进程及其经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5.
[4]刘伟. 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5]李相合,曹霞.西部大开发与三线建设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24-28.
[6]吴建国. 现代化视角下的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论稿[D].四川大学,2003.
[7]代宏刚.论三线建设对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2):98-101.
[8]宋红团.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