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实验小学300450
摘要:“双减”政策如火如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小学体育活动质量提升展开研究。小学体育活动质量的提升的必然要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课间操活动和校内课外体育服务是实现小学体育活动质量提升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体育;体育活动;体育教育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方面卓有成效。但是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仍有小学生出现睡眠不足,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堪忧,尤其是近视率偏高、肥胖率上升、握力水平下降等问题尤为明显。究其原因:小学体育活动中呈现小学教育理念亟待革新;课堂教学内容缺乏系统设计;课外精练与竞赛活动错轨、小学体育教师身份认同低等质量不高的问题,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产生了密切关系。
“双减”政策如火如荼,其根本目的在于强化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保障小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且将中国基础教育主动权把我在人民的手中。小学体育活动主要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等,是一项综合育人工作其成效是具有综合性。小学体育活动质量提升在于高质量课堂教学、高质量课间操、高质量课外体育服务的探索与追寻。“双减”政策明确要求提升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这给予了小学体育活动时间、空间、师资、设施等利好因素,这将成为提升小学体育活动质量的重大机遇。基于此,深刻领会并把握“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精熟掌握“双减”政策与小学体育活动质量提升的内在逻辑,实现小学体育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必然要求,探究其阻滞因素和策略。
1“双减”政策与小学体育活动质量提升的内在逻辑。
“双减”政策的落实必然带来小学教育体系的系列变革,小学体育活动随之革新,“双减”政策与小学体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呈现为“双减”政策落实与小学体育活动质量提升的互利促进。一方面,“双减”政策明确要求,有教无类,强化小学教育的主体地位,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体育课堂教学必然成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双减”政策要求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且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组成部分,这为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拓展了时间和空间,必然也会带来师资力量的强化和体育场地设施的改善。另一方面,“双减”政策主旨为学生在校内能学足学好,教师做到应教尽教,通过高质量的小学教育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小学体育活动高质量发展质量,必然回归到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操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提升上。通过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操活动、校内课外体育服务,促进学生在体育知识与技能上学足、学好、学会,促进学生常态化参与课外体育练习与竞赛活动。小学体育活动质量提升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积极成效,必然成为“双减”政策实施落地的助推力量。
2小学体育活动质量提升的要求高质量的小学体育活动是理想化小学体育活动的充分展现,必然是中小小学遵循“教会、勤练、常赛”的小学体育工作新要求,在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操、课外体育服务中,实现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外体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2.1展示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小学体育活动的核心构成部分,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教学是实现小学体育活动高质量的的应然要求。一是“教会”:学校领导层与一线教师需要具备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是实现“教会”的关键。在理念上倡导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聚焦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提升对体育健康促进对学生身心健康重要意义的认识,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内容、组织设计、教学过程、课堂练习、课堂竞赛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要基于学生的体育需求,研究教学方法,革新体育教学手段,例如,如何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对体育课感兴趣、喜欢带有器械类的运动项目等心理,多用游戏法,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欢迎程度。二是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实现大单元教学,而且要适当增加校本课程,把一些特色体育项目、新兴体育项目列入体育课表。通过兴趣选修、走班教学、课间班级竞赛等方式,迎合小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以伊顿公学为例,该校设有野地足球、五人足球以及被誉为最难得分的墙球运动,这些运动虽略显粗野但充满乐趣,深受学生喜欢。同时,设置“稍微跳一跳摘个桃子”的教学内容以达到“学会”目标,为课余的勤练、常赛中体验竞争与自我突破奠定基础。三是具备综合性的教学评价和条件保障。体育教学评价呈现为重视进步程度的体质健康测试评价、运动技能评价、竞赛水平评价与日常参与评价等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机制,客观反映体育课堂参与情况、体质健康测试、技能竞赛结果。
2.2开展高质量的课间操活动。
高质量课堂教学成果将外化为课间操的勤练活动。课间操组织者,一要精心设计课间操练习内容,打破内容固化和单一化的束缚,依据水平段层级、季节性变化、趣味性等要求,充分考虑练习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技能发展、小学场地条件相结合,真正做到内容不重复、不乏味,把一些趣味性的练习项目与小型竞赛场景运用于课间操活动。如巧妙设计设置足球课间操:在较小空间范围以小群体形式开展小型足球技术和战术练习,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二要强化大课间活动的制度保障,实行大课间的课程化管理,并将大课间活动列入小学总课程表设计。与之相匹配的人是大课间检查评比活动,需要从参与数量、练习质量、竞赛水平、心率指标、有序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完善安全保障制度,如制定《大课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以确保大课间活动安全有序。三要精心规划,精细化组织大课间活动,规划全校学生集体活动的场地布局,因校制宜,确定各个班级的位置、队形、方向、入场与退场等,统筹安排大课间活动秩序。
2.3提供高质量的校内课外体育服务。
校内课外体育服务质量提升,是巩固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会成果、常态化技能练习与竞赛的重要保障。一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体制机制方面给予校内课外体育服务统筹设计,尤其在组织领导、资金保障、考核权重等方面,加大对小学课外体育服务的支持力度,给予基本条件保障并形成引导机制。二是小学利用家委会、家长会等沟通机会,畅通家校合作桥梁,精准对接课外体育服务的供需两端,一定程度上遏制家长的校外培训动机。同时,小学的教学研究机构在教学改革、课余练习与竞赛等方面发挥智库作用,开发更多符合小学身心素质提升的体育特色项目,形成勤练与常赛体系。三是校外机构提供课外服务的师资力量,课后巩固教学成果、技能练习及竞赛成效与体育教师、教练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在小学师资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吸引优秀的社会师资参与,填充小学的体育师资力量。如校园击剑运动,体育系统和击剑协会选派高水平教练学校的教师、教练员、队员传授知识与技能,助力校内课外击剑竞赛活动。
3小学体育活动质量提升阻滞因素。
3.1小学教育理念亟待革新。
理念是实践的的“内功”,小学教育理念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操、课外体育服务活动等质量提升。以智力教育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简单把“升学率”作为小学教育质量的价值导向,对基础教育的本体认知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不足,体育课堂教学被边缘化。教育理念的偏颇忽视了学生体育参与的具身性与体验性,体育育人成效难以保障,影响了小学生参与课间操、课外体育练习、体育竞赛的积极性。根据全国政协调查结果,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被文化课程挤占的现象普遍存在。再者,课堂上的练习手段乏味无趣、滞留于简单重复层面,种种问题导致教学体验差,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不强,学习兴趣不够浓郁,身体素质提升慢、学习效率低。
3.2体育课程缺乏系统化设计。
目前,体育课程缺乏系统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不同学段之间的内容在纵向、横向、无法做到内在统一、形式联合、普及应用与结果验证等困难。如由于各个小学的体育进度尚未保持一致,中小(幼)各学段体育学习环环衔接并非易事,不同区域同一学段的体育课程设置并不一致,对课内注重而对课间操与课外体育服务轻视,校外更是被忽略。教学内容方面,设计过分关注学科知识与逻辑,教师过于强调学科逻辑下的运动技术知识体系习得及运动技能传授,在运动实践上关注的是运动技术形成的规范化逻辑及运动结果的标准化统一。同时,课程内容忽视了健康性知识、体育生活化、体育道德、情感体验、体育思政等教学元素的融合与沉浸,体育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停滞不前,发展极为滞缓。运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习项目转换频繁,浅尝辄止,在一个运动项目上刚刚学会基本动作,又转换为其他项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周期性地在多个项目间转换。虽然接触了多个项目的学习,但技能掌握不够系统和熟练,达不到项目常练与竞赛的基本要求,造成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多数学生尚未学会1~2项运动项目技能,严重制约了运动习惯的养成。
3.3课外常练与竞赛机制有名无实。
课外常练与竞赛作为体育教学成果的延续与升华,仍然是小学体育活动质量提升的相对薄弱环节。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课外常练与竞赛制度,旨在促进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但在机制操作层面,课外常练与竞赛体系存在有名无实现象。第一,基层教育部门的制度执行并不顺畅,在课外体育活动服务的组织管理、师资配备、工作量认定等方面投入相对不足。二是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协同机制尚未健全,部门间的培养体系、教学资源、竞赛体系的制度及机制互补融通性不够。三是传统理念根深蒂固,即学校、社会、家长仍然将文化课程学习作为学生第一要务。远离了课外常练与竞赛制度的落实,据调查,有超过70%的小学生不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甚至93%以上的家长对小学生放学后离家与同学玩耍持反对意见。
3.4体育设施与师资力量供给不足。
体育设施与师资力量是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操活动与课外体育服务的基础保障,决定着体育活动的项目、内容与育人成效,直接关系着小学体育活动质量,然而,场地设施缺乏、体育教师短缺等问题依然突出。在场地设施方面,虽然《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小学的场地面积与器材达标率已经分别达93.45%、97.11%,但贫困区域的中小小学场地设施仍然较为落后。在师资力量方面,小学体育教师仍然严重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仍然缺额15万人以上。同时,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仍然面对巨大挑战,由于基层区域小学信息资源通道相对不畅,对实现“教会、勤练、常赛”的新要求一知半解。地方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教育资源与培训途径相对不足,导致部分小学的体育活动发展相对迟缓。
3.5教学评价与考核机制不够健全。
健全的教学评价与考核机制是小学体育活动质量提升的“保名”制度性保障。多年来,我们对文化成绩评价和考核相对较为重视。如基层教育工作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运动损伤负责,轻则承担赔偿责任、取消绩效,重则无法评职称甚至丢饭碗,造车过了有干劲的一线教师;再者“以考代教”“以考代评”成为一些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常态化活动。然而缺乏对课间操、课外体育服务的评价与考核,造成小学体育活动质量难以保障,学生身体素质及身心健康的导向性不足,造成小学生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失衡。以上教育评价与考核乱象、怪象丛生,学生成为功利性教学评价与考核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央视网.教育部:67%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EB/OL].[2021-08-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486395720712303&wfr=spider&for=pc.
[2]教育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EB/OL].[2021-12-29].http://www.gov.cn/xinwen/2018-12/29/content_5353320.htm.
[3]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78-83.
[4]朱岩,李国红,张景峰,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困境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22(3):52-57,64.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104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http://www.gov.cn/xinwen/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6]钟卫东,邓蔚林,柯汉基,等.以有效教学为载体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质量的思维向度及实践路径[J].中国学校体育,2016(5):19-21.
[7]刘纯献,刘盼盼.学校体育改革的成就、问题与突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2):71-82.
[8]周作宇.教育改革的逻辑:主体意图与行动路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29.
[9]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机遇和挑战[J].体育学刊,2019,26(2):16-20.
[10]关清文,张晓林,田贞,等.新发展阶段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征、困囿及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