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血液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摘要:目的:在分析检验科血液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的基础上,探究针对性的应对对策,以降低误差率,提高准确性。方法:将2020.01~2023.01本院检验科出现误差的108例血液标本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产生误差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对策。结果:本次研究中,导致血液标本出现误差的因素包括患者本身、标本采集、标本送检、标本检验共四项,占比分别为25.93%、41.67%、24.07%、8.33%,其中送检因素显著高于其他三项。结论:基于影响因素制定减少血液标本误差的应对对策,并进一步强化血液标本送检的质量管理,可提高检验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标本;误差原因;对策分析

血液标本检验既是检验科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临床进行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主要基础条件。具体而言,根据血液检验结果,临床医务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受检者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水平,并通过与正常范围对比,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来判断具体病症[1]。因此,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血液标本出现误差这一问题在检验工作中时而发生,影响临床对疾病的判断和防治,增加医患纠纷发生风险。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检验科血液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应对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01~2023.01本院检验科出现误差的108例血液标本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标本61例,女性标本47例;年龄20~61(40.87±4.08)岁;血常规检验37例,血液深化检验46例,凝血功能25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所有血液标本均由护理人员采集,主要采用以下两种采血方法:(1)静脉采血法。首先,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使其将一只手臂放在桌面上,同时上臂与下臂之间呈100°~120°的夹角。其次,常规消毒待采血点,其间叮嘱患者放松身心。最后,严格按照无菌要求实施真空式静脉采血,并在完成后指导患者暗夜采血点,以免渗血。(2)末梢采血法。首先,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同时抬起一只手保持伸展的状态。其次,常规消毒无名指末端,其间告知患者不要过于紧张。最后,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末梢采血,并在完成后指导患者按压采血点至不出血。将血液标本放在对应的抗凝管中,于管上贴上标签,做好及时送检的工作。

1.2.2 回顾分析

由检验人员负责检测血液质量,以找出其中存在误差的标本,及时送至原科室。在此基础上,设计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包括患者身体状况、标本采集方法、采集具体流程、标本存放条件、标本送检时常、送检申请单填写等。此外,检验科还需自检,确认检验方法的选择、血液标本的处理、抗凝管的保管等操作是否合理。

1.3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为统计学分析工具,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x2检验,P<0.05为组间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导致血液标本出现误差的因素包括患者本身、标本采集、标本送检、标本检验,占比分别为25.93%、41.67%、24.07%、8.33%,其中送检因素显著高于其他三项,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导致血液标本误差因素分析(n,%)

类型

发生误差原因

例数

占比

患者因素

月经期采血

4

3.70%

采血前不健康饮食

5

4.63%

采血前剧烈运动

12

11.11%

采血前不合理用药

7

6.48%

采集因素

选择的采血部位不合理

11

10.19%

选择的采血时间不合理

8

7.41%

血液采集量过少

9

8.33%

血液标本储存条件不规范

17

15.74%

送检因素

申请单填写有误

4

3.70%

标本送检时间过长

8

7.41%

标本送检中发生剧烈振荡

9

8.33%

标本送检中温度不当

5

4.63%

检验因素

检验方法不合理

1

0.93%

标本处理不合理

3

2.78%

抗凝管使用不合理

4

3.70%

检测时间不合理

1

0.93%

3 讨论

血液检验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检查项目,其结果的准确性可对临床诊疗有效性造成直接影响,故减少检验误差的发生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导致血液标本出现误差的因素有患者本身、标本采集、标本送检、标本检验,并且其中标本送检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三项,因此为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需要据此制定针对性措施,具体如下:(1)患者本身。采集前相关人员需与患者积极沟通,以了解其身体状况、饮食和用药情况。告知患者采集前的注意事项,包括需禁食,不可剧烈运动等,同时叮嘱女性患者月经期不可采血[2]。此外,在采集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患者放松身心,询问其是否有无晕血、贫血等相关症状。(2)标本采集。首先加强对采集人员的培训,并完善相关标准,以强化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在各项操作中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其次要求采集人员在采集前完善相关信息,并引导患者进行确认。此外还要对采集器具、采集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查,确认符合要求。最后强调做好采集后的抗凝管检查工作,确认保管条件合格后,填写相关信息[3]

。(3)标本送检。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完善的血液标本运送管理流程与制度,要求所有人员严格据此开展各环节工作。在填写申请单时,需与患者的信息进行仔细核对,并在规定时间内将标本送至检验科,运输过程中还要做好避光措施,保证途中平稳[4]。(4)标本检验。定期培训、考核检验人员,确保人员能够选用合理的检验方法,规范各项处理措施,遵循“先进先出”的基本原则进行检测,同时做好设备检查、标本储存、退回不达标标本等工作。

综上所述,根据影响因素制定减少血液标本误差的应对对策,同时规范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强化人员意识及能力,是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珊珊,李贵霞,黄慧,.患者数据实时质量控制在实验室内血细胞分析仪比对中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3,46(3):310-318.

[2]苏洪信,霍淑梅,代春红.临床检验科常见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保健文汇,2023,24(2):239-242.

[3]杨金花.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健康忠告,2023(1):60-62.

[4]王璨,张雨相,栗翔.检验科常规生化检验中全面质控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2,19(23):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