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 215000
摘要:目的:探讨智能急救信息系统与脑卒中现场评估分诊量表相结合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应急指挥中心接受治疗的102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患者随附的病历表,他们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智能急救系统和FAST量表进行院前急救的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和转运的5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应急反应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改良(MR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从就诊到影像学检查和专科治疗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后经专科(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治疗14天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天后,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而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智能急救信息系统结合FAST量表对院前急诊脑卒中患者进行分诊,可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有效性,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智慧急救;信息系统;FAST量表;脑卒中;院前急救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急救指挥中心接诊治疗102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入院急诊病历号随机分成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53)。2组性别、年龄、卒中分类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智慧急救信息系统简介
系统由5个平台组成,即120指挥调度平台、医院告知平台、重大事件管理平台、电子病历管理平台及其他拓展平台。其中医院告知平台由院前急救信息局域网络传输子系统、移动医生工作站子系统、急救车载视频子系统、院内终端子系统、无线对讲子系统组成。本研究中主要运用医院告知平台的急救车载视频子系统、远程传输系统实现实时监控与指导。
1.3方法
1.3.1院前转运处置方法
对照组按照日常院前急救流程处置转运。120接到病人报警并派车后,就近的急救站在接到指令后2分钟内出车,到达现场对病人进行检查,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外周随机血糖、血氧饱和度、查看瞳孔等简单的院前急救,迅速将病人转移到就近的医院。途中监测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呼吸和心脏骤停,应采取CPR、简易呼吸器通气,必要时气管插管等相应的抢救措施。危重患者应提前与接收医院取得联系,为抢救患者做好准备。观察组采用智能急救系统和FAST量表对患者进行转运。(1)120调度员接到报警后,利用急救优先调度系统对脑卒中进行初步诊断,并引导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自救互救,确保120救护车到达现场前患者病情稳定。(2)从最近的急救站派遣监控救护车在2分钟内出车。途中,就诊医生联系报警人,再次确认报警位置以及患者的呼吸和循环体征是否稳定,并为携带相应的急救设备做好预测。(3)现场处置和抢救:到达现场后,通过判断患者意识、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外周随机血糖等快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然后使用FAST量表评估稳定的患者:①你面部是否能微笑,或者微笑时口角有无向一侧歪斜,一侧肢体是否感到虚弱或麻木无力;②你能顺利地举起双手,并保持在半空中不动10秒钟,感觉到一只手臂的无力吗?③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你是否难以说出或理解对方的语言;④你能用手正确指着鼻尖正中位置不动吗?如果上述项目中有一项出现阳性迹象,则初步认为是中风患者,应以仰卧位抬起。昏迷患者应保持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气道开放性差或血氧饱和度差的患者应放置口咽通气管,运输时头部应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被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为吸氧提供鼻导管或面罩,建立静脉通路,并在此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4)使用智能急救信息系统运送患者:如果初步确定患者是脑卒中患者,立即启动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转运计划。患者姓名、年龄、症状、体征、发病时间,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将尽快通过智能急救系统上传至就近的符合条件的卒中中心医院。被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电图情况等基本信息也将通过智能急救系统上传。接诊医院接到信息后,立即启动预案,人员到位待命,准备好气管插管等抢救设备,并与神经内科、CT、MRI、导管室等科室进行沟通。在急诊科终端,可以实时查看救护车的当前位置,了解到达医院的时间,实时动态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指导现场治疗。
1.3.2医院处置方法
到达医院后,对照组进行了预检和分诊,然后进入急诊科。急诊医生评估了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CT检查,并请专家进行诊断和治疗。观察组患者到达医院后,急诊科无需根据院前传递的信息重复预检分诊。重点是检查神经系统的体征。经过再次确认,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开通急诊绿色通道进行影像学检查,同时请了专科医生会诊。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急诊处置用时、救治成功率;根据后期院内病情随访统计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情况。判别标准:患者在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智力、感官、肢体、表达等方面无明显障碍的为基本稳定;患者在治疗后存在智力、感官、肢体、表达等方面障碍的为功能损害;患者处于不可逆的深昏迷状态,丧失意识活动,但皮质下中枢可维持自主呼吸运动和心跳的为植物状态。救治成功率=(基本稳定+功能损害+植物状态)/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急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就诊到行影像检查时间、就诊到行专科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派车时间、院前急救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入院时、专科救治后14d后NIHSS评分比较
2组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专科救治后14d,观察组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院前急救是急诊急救的最前沿,为急诊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救护质量不仅可以反映所在城市经济政治发展水平,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抢救成功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院前急救中急性脑卒中患者逐年上升,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院前急救救治,采用先进的卒中量化表,对优化急性脑卒中救治流程、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明显意义。
FAST量表重点筛查患者脸部、四肢是否存在麻木或者乏力表现,语言对话沟通能力是否损伤,在脑卒中的快速筛查中敏感度相对较高,且内容简单易懂,操作快捷,耗时短,被英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推荐用于院前、院内急救以及急诊分诊。日常院前急救中,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时间短,所以在处置各种急危重患者时必须分秒必争,尽一切力量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时间依赖性疾病,早期诊断并采取急救措施,对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价值。采用FAST量表,可以更快捷、科学、精准地判定急性卒中患者并开展救治。
结论
综上所述,智慧急救信息系统联合FAST量表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分诊和急救,可以提升院前急救效能,缩短急诊急救响应时间,提高抢救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简介:
吴慧丽 女
南京医科大学,
主管护师职称
研究方向:院前急救
单位名称: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
邮政编码:215000
参考文献:
[1]王浩,杨旭,孟庆凯,等.院前急救系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的影响研究[J].大医生,2020,5(19):118-120.
[2]李坚玲,孔建宜.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有效率,病死率与伤残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8):160-162.
[3]陈亚娜,陈琼梅,苏丽玉.脑卒中患者急救中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应用及对急救效果与院前急救时间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32):80-82.
[4]刘君,叶巧亮,欧萍芬.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5):79-81.
[5]苏莹,杨扬,李晓静.流程再造优化在脑卒中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0,18(6):716-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