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重要论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6
/ 3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重要论述研究

姜华,,唐杰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3)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宣传理念,具有顶层设计的高度和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国际传播其思想理论不断丰富和深化发展,给我国的国际传播界定了价值理念,做出了顶层设计。本文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和传播目标这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更好领会吸收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传播理论方面的经验智慧,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关键词: 国际传播; 驳斥传播; 精准传播; 高效传播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多次对我国的对外传播、国际传播提出了一系列宣传理念,具有顶层设计的高度和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国际传播重要论述总体情况

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国际传播重要理论的发展情况,大致可以分为驳斥传播阶段、精准传播阶段和创新传播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国际传播的目标界定、任务界定也各有不同。本文将从传播内容、传播标准、传播方式和传播目标等四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的重要理论进行分析。

二、驳斥传播阶段:让全世界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对那些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要及时予以揭露和驳斥。” [1]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一)传播内容:讲事实、讲形象、讲感情、讲道理

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

(二)传播方式: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树立“客观、真实、生动”的形象

在传播方式方法上,总书记不止一次在讲话中提到,要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时,必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不仅要依托中国发展、讲述中国故事,更要体现中国话语特色,客观、真实、生动地传递中国道路中的核心理念;同时,我们的话语体系也要与国际上的话语体系融合沟通,通过提升传播能力、培养传播人才、创新传播手段,在阐述角度、表述方式等方面与国际社会对接,才能实现“讲清楚”的传播效果,易于国际社会的接受,达到“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

(三)传播效果:讲清楚,让全世界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四)传播目标:提升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等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均提到了要“增强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中国声音”的不断传播,可以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和伟大贡献,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三、精准传播阶段:让全世界听懂并听明白中国声音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段话可以说是为这一阶段的国际传播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依然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但是明确确定了要展现“真是、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2]

梳理这一阶段讲话精神,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现中国,而且要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不同心理需求、文化需求甚至传播方式的需求,进行“精准传播”。通过

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团结争取朋友、扩大朋友圈。

(一)传播内容:讲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通过“讲中国”的方式,从上一阶段“讲事实、讲形象、讲感情、讲道理”升华到“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宣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髓和精华,充分体现出了文化自信。

(二)传播方式: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上下功夫

在2019年1月25日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总书记指出要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从传播主体来看,元首外交、主体活动、学术交流、新闻报道等活动主体都是我国国际传播的“主力军”;从传播形式来看,要建立通过线上+线下的全媒体融合传播格局,线下依托文化活动、学术活动、图书出版等形式,线上依托当地的媒体平台,实现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在互联网的传播。[3]

(三)传播效果: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

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前期让国际社会“听到并听清”的基础上,充分探索表述方式和呈现效果,例如:在国际上较被外国受众接受的中国古装电视剧、李子柒的短视频等,尝试着走出了一条将中国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形象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传播目标: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在2019年1月25日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这是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这一阶段,对于国际传播的目标界定更进了一步,在提升话语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一直以来,我们在国际上存在“形象他塑”“被动发声”等情况,综合国力增强之后,国际社会依然对我国有误解和误读。[4]

四、高效传播阶段:让全世界认可并尊重中国声音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5]

西方国家散布“中国威胁论”,破坏中国形象;西方媒体针对中国进行歪曲报道,以人权问题为借口,对国内个别突发事件,进行断章取义的报道,损害中国形象,消解中国积极开展国际传播的效果。[6]

这一阶段,我国要更加自信地对外宣传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将我国发展的事实讲出去,让西方国家看清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力量。

(一)传播内容: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界定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国际传播内容。我国依然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做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既包括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也包含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故事背后蕴含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我们要向全世界介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也要广泛宣传中国主张、中国方案。

在传播理念上,要在大众化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强化小众化和分众化传播。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学历、国别、种族的受众群体,将传播内容细化,同时避免大众化宣传的粗放制作,更注重小众化和分众化的精细制作、精准投放,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传播。

在传播内容上,坚持做好“软内容”的传播,用生动、亲切、真实的故事去打动人,去表达中国魅力。2022年初的冬奥会宣传,就是较好的传播案例,在官方媒体,我们着力报道“双奥”之城、金牌夺取等“硬新闻”,也积极呈现开幕式中蕴含的中华精神、冰墩墩雪容融的可爱形象中蕴含的中华艺术魅力等“软内容”。以往的国际传播中,英国的纪录片、美国的电影、韩国的影视剧和娱乐节目,将自己国家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融入节目中,“于无声处”对其他国家的受众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传播方式: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到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这一变化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用自己的话语体系、自己的叙事风格、自己的态度立场,表达自己的话语权,让世界认可并尊重中国声音。

在传播力量上,国家领导人、各领域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工作者是重要的传播人;此外,更要挖掘民间力量和老百姓代言人。网络上积极宣讲中国文化的网络博主、短视频自媒体人,都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同时,不容忽视的还有一部分在中国留学(或工作)后归国的外国人和定居中国的外国人,这部分自媒体人,凭借对中外两方面文化的熟悉和融通,凭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真实了解、对中华文化的切身体验,更掌握让西方国家受众喜欢和接受的语言风格;往往他们自身也拥有大量的粉丝团体,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来自挪威的年轻人——老外克里斯拥有2000万的粉丝关注,在疫情回国期间,带领身边的亲友尝试中餐、中国服饰、广场舞等,坚持宣传中国文化。[7]

在传播手段上,要广泛借助网络的力量。在5G时代到来之后,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利用数据分析、精准预判受众需求、受众心理倾向;利用技术支持,进行网络游戏、网络平台的开发,让“软内容”搭乘“软传播”的春风,无声化雨,润化受众;利用强大的网络推广功能,将我国艺术家的影视、舞蹈、音乐作品推向全世界。

(三)传播效果: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在对传播效果的表述,目前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从之前“讲清楚,让全世界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到后来“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均是对传播效果较为具象的界定。

本阶段,“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更多的是从我国作为传播主体的角度来表述的,是我国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的战略部署。

(四)传播目标: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一方面要亟待扭转国际舆论困境和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树立与自己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能力和话语权。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总体而言,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强,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加快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尽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结语

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的系列论述,为我国的国际传播提供了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未来的国际传播工作要积极贯彻落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3]2017.11郎帅,辛璐璐.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及其未来进路[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8(02):113-120.DOI:10.13216/j.cnki.upcjess.2022.02.0014.

[4]李宇,新形势下国际传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思考[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

[5]高彬.国家形象建构视角下中国对外话语传播模式探索——以习近平海外发表署名文章为例[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

19(03):58-64.DOI:10.16148/j.cnki.cn32-1743/c.2019.03.009.

[6]王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传播重要论述发展历程与理论启发[J].中国出版,2021(18):18-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译介与国际传播研究”(2022-ZXXX-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姜华(1979—),女,山东招远人,硕士,讲师,从事语文教学、传媒和思政研究。
唐杰( 1971— ),男,山东单县人,硕士,副教授,从事传媒和外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