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江山市城南中学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是联系师生思想活动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巧妙的提问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连贯的思维下展开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提问;深度学习
问题是激起学生思维的根源,是驱动学生积极思考的正诱因。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辅导,提问环节必不可少。不论是新旧知识的过渡、问题的分析、科学概念的归纳和总结,以及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等活动中,都离不开教师的提问。
为了解课堂提问存在的普遍问题,本人抽取了本校4个班级177人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相关调查,其中反馈问题太难无法解决占20.7%;提问与自己无关占10.8%;时间太少没有办法解决占61.3%;怕受到嘲笑和老师的批评占7.1%。另外,问卷的后半部分是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的期待,其中占比较高的有:希望提问后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希望教师多提一些通过学生自己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希望问题可以可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希望老师提的问题与我的生活经验有关,我才有能力进行思考;希望老师上课不要板着脸,多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亲近感。课堂提问中教师需要遵循几大提问的原则,即问题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真实性等,只有掌握几大提问的原则设计问题,才能让提问更有效,课堂教学更高效。
一.提问要有原则性
深度学习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特征的学习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这是深度学习的目标和本质。因此,课堂提问的总体原则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包括科学观念、责任态度、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教师在提问时,应考虑学生以上四个维度的综合发展,尤其是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途径。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问题应具有引导、启发的作用;能够“抛砖引
玉”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成为知识构建的主体。其次,提问要有一定的悬念,要制造悬念气氛,让最终答案或结论与学生最初的预想之间有较大的落差感,从而在他们的大脑里刻下深刻的痕迹,留下永久的记忆。
【情景1】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氧化与燃烧》课堂节录
师:为什么生活中的纸容易燃烧? 而铁却不易于燃烧呢?
通过活动学生明确了物体要燃烧要达到着火点。
师:达到着火点只是燃烧的一个条件,那么要想让物体燃烧,还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讲完燃烧的条件后,为了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启发,教师播放了一段火灾的视频并提问,
师:火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为我们带来灾难. 我们已经学习了火燃烧的三个条件,那么灭火的原理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们一边感叹火灾的危害,一边积极地交流、讨论,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
启发性的提问方式,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掌握燃烧的条件的同时,灭火的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思考。通过教师设计问题的启发,使学生运用燃烧条件对灭火现象与问题进行解释,从而让他们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功感与喜悦感,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让学生“活化、内化、深化”核心素养,将“知识”转化为“见识”。
三.提问要有真实性
初中科学以基础知识为主,很多科学现象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所以老师开展课堂教学提问的时候,必须要以生活实践为前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立足于课程知识点进行针对性提问,设置好提问知识点的情境,创设真情境、提出真问题、引发真思考、解决真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思维联系情境,生活联系思维,从而实现情境选择、问题设计、知识能力三者的统一。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让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保持对生活常识的好奇心与科学知识的求知欲。
【情景2】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6节《汽化与液化》课堂节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概念汽化与液化,什么叫汽化呢?
生:汽化就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对于汽化的概念,课本上已经给出,教师这样的提问完全是以知识为中心,部分学生兴趣不强的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课堂。
同样的内容,如果对上述问题进行以下处理,效果会更好。
教师上课前用抹布(纸巾)蘸取酒精在黑板上写上几个字,不一会儿写的字就消失了,教师诧异的提问:我刚才在黑板上写的字谁给擦掉了?教师带有“批评”语气的问话,全体学生都在认真的听着,个别学生还准备“看戏”。
这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描述刚才字消失的过程,然后引出汽化的概念。
真实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身边的真实问题,瞬间将学生的探究热情点燃。教师创设真实的情景,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实现“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科学知识可以成为生活指南,改变“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就要死记硬背”的旧观念。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之后,学生主动的参与思考、讨论,深度学习的大门就此打开。
四.提问要求层次性
初中科学知识内容复杂且多样,具有碎片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提问时充分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将知识进行科学的分层、分解,形成问题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提问,这样才能发挥出问题在促进学生理解、掌握方面的有效作用,便于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情景3】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常见的碱》复习课节录
师:(教师出示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有什么方案可验证氢氧化钠变质了?
生:方案1,滴入酚酞试液,如果发现酚溶液变红,则可以得出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生:方案2,加入少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果有气泡产生则说明已经变质,反之。
生:方案3,滴入氯化钙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于是得出结论:该样品已经发生变质。
师:三个同学的方案是否合理?为什么?(教师组织学生逐个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研讨、总结)
生:3个方案都不合理。首先,因为都没有取样,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钠变质后生成的碳酸钠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所以方案1错误;如果氢氧化钠只是部分变质,滴入的少量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没有现象,不能判断出变质情况,方案2错误;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有沉淀产生,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因此方案3可行,但要先取样。
师:有什么方案可验证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呢?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研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
师: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的碳酸钠杂质?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研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
教师设计了层次分明的问题,从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到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最后讨论除去杂质的问题,借助问题链将问题分解,层层递进大大减小了学生的思维障碍,学生们在逐步探究、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提问要有趣味性
初中科学部分知识是在小学科学的基础上加深的,很多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对部分初中科学知识已经有了浅层的认识或者已经有了前概念。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前概念的“片面性”、“局限性”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的认知矛盾与冲突,抑或是严格定义的科学概念与日常所形成的概念存在不一致的问题,教师结合这些矛盾点和不一致创提问题,围绕矛盾点与冲突引发学生争论,从而引导学生对新概念的建构。
【情景4】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能量转化的量度》课堂节录
师:大扫除的时候,我们班的两位值日生从走廊尽头的卫生间提了满满一桶水到教室,请问水桶受到了那几个力?
生:水桶和水自身的重力和手对水桶向上的拉力
师:负责提水的同学累的气喘吁吁,请问他们对水桶向上的拉力有没有对水桶及水做功?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肯定做功啊,都累的气喘吁吁了。
师:我觉得他们没有做功。
为了深入理解功的概念,教师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引发认知冲突疑吸引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激励学生围绕功的概念加以理解和分析,学生在深度辨析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功的概念的自我建构。
六.结束语
除了以上提问原则外,教师课堂提问还应该注意提问语言要力求精炼,提问态度要自然,对学生的回答反馈要及时、准确,特别当学生回答处于困窘状态时,教师态度要平和,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足以说明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和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水平等特点,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提问方式,灵活地将其运用到科学课堂上,必然能做到激疑引思有章法,巧提问题妙生成。
参考文献:
[1]高崇宽. 《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教学分析》[J].学科教育,2021(1).
[2]刘泽伟. 《新课程怎么教》[M]. 开明出版社,2012(10).
[3]孙琪斌. 《课堂提问统计表的设计和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