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街道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相对于城市小学生,农村小学生思辨意识,自主阅读能力等语文素养较为薄弱。双减政策下,课外学习时间压缩,提升农村小学生思辨能力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切实提升农村小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思辨能力,像本文案例实践中这样,笔者寻找“辩证思维切口”去设计课堂语文活动,为今后有效、切实提升农村小学生思辨能力做出新的实践。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 思辨能力
一、农村小学生思辨能力现状
在农村小学任教期间,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字词认读类练习,比如听写、看拼音写词语、拼音过关等,学生基本上能过关。但是一旦出现综合性练习,比如课外阅读,依据课文的选择题判断题,综合性字词句判断题时,学生基本无法掌握。综合分析发现目前农村小学生思辨能力特点:
1.自主思辨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村小学生对于思辨性不强的学习活动更愿意投入,而逻辑性强的如研究报告等综合性活动,则不愿意尝试。
2.阅读思辨能力较弱。如在阅读活动中,能写出线性故事情节,但是没有能力拓展成思维导图或多形式梳理文章内容。
3.思辨能力长期缺乏训练。由于大部分农村学生基础落后,课堂学习活动多以基础性知识为主导,对于农村学生而言较难的思辨性活动不多。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要想真正有大幅度提升,关键还是找到如何能切合他们实际去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的突破口,把如何训练他们的思辨能力的方法有效实践下去。
二、从辩证思维切口,设计教学活动。
伴随双减工作的落地,农村小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也面临新的挑战。课后时间的减少,意味着课外综合性作业的设计内容、方法、活动形式等都受到了挑战。农村小学生,将没有更多时间去完成更多的课外作业。
笔者在梳理统编教材与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发现:虽然小学阶段不要求掌握议论文文体,但在很多课文中,已渗透了很多议论文中的辩证思维。如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中,“吾盾之坚”与“吾矛之利”,“物莫能陷也”与“于物无不陷也”间的辩证思维,揭示何谓“自相矛盾”。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中,“日初远,日中近”与“日初近,日中远”间的思辨。《学弈》中一人“专心致志”与另一人“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间的对比。诸如这类思辨性质强的文章,如果能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加以思考实践,不失也能成为一种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手段。
下面我以小学语文五上《古人谈读书》(朱熹篇)的教学活动为例来具体阐述。《古人谈读书》(朱熹篇)是一篇朱熹关于讨论学习方法的文言文,我最初的设计是这样的:
【方案一】
教学步骤 | 学习内容 | 设计目的 |
导入 | 背诵上一课时《论语》。 | 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
学习活动一 | 读准确,读通顺,读好停顿。 | 解决字词,朗读训练。 |
学习活动二 | 小组合作,了解文意。 | 学会借助注释,查找《词语手册》等学习方法。 |
学习活动三 | 说一说本文对自己读书的启发。 | 领会中心思想,理解读书重要性。 |
我在这个设计关注的是学生能读好文言文的停顿,也能用一定的学习方法了解大意,通过学习朱熹的这篇文章后能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启发,希望他们今后学习能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但是在第一次试教中,“学习活动三”就遭遇了滑铁卢,学生说不出来。我预设得太好了,我们会理所当然认为,这个文章说的读书“三到”是耳熟能详,在平时德育教育中也是经常提醒的,学生肯定能理解的吧?实际课堂中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于是我调整了设计:
【方案二】
教学步骤 | 学习内容 | 设计目的 |
导入 | 讨论读书现象,说说看法。 | 联系生活,探讨读书,为学习活动三做铺垫。 |
学习活动一 | (1)读准确,读通顺,读好停顿。 (2)出示《语文作业本》中关于停顿的题。【增加巩固练习】 | 解决字词,朗读训练,用习题巩固。 |
学习活动二 | (1)小组合作,了解文意。 (2)结合《语文作业本》,完成课文梳理。【增加学习支架】 | (1)学会借助注释,查找《词语手册》等学习方法。 (2)能理解为什么要做到“三到”。 |
学习活动三 | 说一说本文对自己读书的启发。 | 领会中心思想,理解读书重要性。 |
第二次调整教学设计,除了学习活动一停顿判断中,学生对不确定进行了探讨,其余学习活动均顺利展开。在课堂上反馈的《课堂作业本》中的梳理题目,学生个别不会,基本都能写正确。不会的学生在投影交流后,也知道了该怎么订正。看似比较顺利的一节课,在后来的点评过程中,让我产生了新的思考。
那就是: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实践真的有效吗?
1.我设计的“学习活动一”中判断停顿的题目,出现过早。虽然在课堂上,学生进行了探讨,但不是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的探讨,属于无效思辨实践。
2.“学习活动二”中利用《语文作业本》的课文梳理题搭建学习支架,但是没有关注到连接词要不要填进去?怎么填进去?填在哪里?文言文中的关键词,我没有充分发挥其思辨辅助的作用。(如图)
【方案三】
教学步骤 | 教学设计第二次修改 | 教学设计第三次修改 |
导入 | 讨论读书现象,说说看法。 | 朗读课文。 |
学习活动一 | (1)读准确,读通顺,读好停顿。 (2)出示《语文作业本》中关于停顿的题。 | (1)初读检查,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借助《词语手册》和课文注释,理解大意。 |
学习活动二 | (1)小组合作,了解文意。 (2)结合《语文作业本》,完成课文梳理。 | (1)提取关键信息,关注中心思想。 (2)借助《语文作业本》习题,梳理“三到”的关系。 (3)抓住文中六个“不”,学习从反面论证的思维方法。 (4)关注文章的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
学习活动三 | 谈谈文章对自己读书的启发。 | 对比鲁迅的读书有“五到”,将读书启发“具体化”。 |
我将第二次教学设计中的“初读反馈”“了解大意”等此类逻辑性不强的学习活动时间,更多地调整到“思辨”设计环节。同时,将《语文作业本》的利用目标做了细微调整,不单是梳理“三到”顺序,更强调“三到”的联系。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分配给训练学生思辨能力,让“缺乏思考”“不愿思考”的现象有所改善。实践证明,缩短基础性教学环节,增加思辨训练环节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影响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之前在设计教学活动中,鉴于农村学生基础薄弱、执行能力不强等原因,对于教学活动的难度多有顾虑,思辨性普遍以基础性知识为主导。但这次实践不难看出,以文本中的辩证思维入手,不仅切合农村学生的认知,更对他们思辨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效果。
三、关注辩证思维,提升思辨能力。
在统编教材中,不仅仅是上述提及的古文中有“辩证思维”,在其他类型的课文中也同样找得到“辩证思维”的切入点。如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中青蛙眼中“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与小鸟眼中“天大得无边无际”;三年级下册《陶罐与铁罐》中陶罐的“谦虚”与铁罐的“傲慢”以及这一课阅读链接中的“北风”与“太阳”;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等。
除了课内的统编教材,在学习课外的文章时,我们也同样可以找一找是否有此类“辩证思维”。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设计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环节。同样,学生在经过一定的训练以后,也会产生发现文本中的“辩证思维”的意识。参照课堂中的思辨形式,延伸到学习课外的文本中去,农村学生也可以较独立地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一样的教学目标,不一样的学习实践,更值得我们深思。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活动,看到了效果,就觉得是提升了水平。但是像本文课例这样,从辩证思维切口,“挖深”去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实实在在进行训练的。我们经常说做了那么多的环节和训练,依然提升难,我想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像上述案例实践中那样,找一找“辩证思维切口”,练一练“思辨意识”。让农村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也能切合他们实际地进行思辨能力训练,从而增强他们的思辨意愿,培养他们的思辨意识,促进他们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