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生活  生活动  成课程——以大班班本实践课程《垃圾分类》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应生活  生活动  成课程——以大班班本实践课程《垃圾分类》为例 

郑琦慧

常山县实验幼儿园

【摘要】幼儿期对于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幼儿“知分类、懂分类、愿分类”的意识和习惯,是当前每个幼儿园势在必行的教育任务。教师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成垃圾分类的班本实践课程,通过体系化的教学、游戏与实践活动,让垃圾分类“可视”“可触”“可参与”,将垃圾分类意识根植于幼儿心中。

【关键词】幼儿垃圾分类  课程

2015年习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而垃圾分类正是践行这一理念最好的途径之一。“垃圾分类”这个热门话题,已然成为幼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也在思考与尝试,顺应幼儿的兴趣,将垃圾分类融入大班课程。

一、应生活:借助生活经验激活兴趣

大班下学期主题《地球村》中的第三个子主题是“垃圾分类”,我们以县创建“浙江省示范文明县城”为契机,结合创文活动带孩子们到小区里捡垃圾,由此,孩子们对垃圾怎么处理、分类产生了兴趣,转向对垃圾桶的探索,从而生成出一系列的垃圾分类活动。孩子们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构建知识,迁移已有经验,获得各项能力的发展。

二、生活动:借助多种形式渗透内容

利用一日生活,生成浸润影响

陈鹤琴说过:“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需要充分研究挖掘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中的教育实践价值,将垃圾分类渗透于其中。

1.在环境中营造课程氛围

环境是隐性的教育资源。首先园区内所提供的分类垃圾桶必须是规范的,为垃圾分类活动提供保障。其次,利用公共区域展示幼儿垃圾分类主题绘画、“变废为宝”手工作品和垃圾分类绘本等营造氛围,引发思考“垃圾桶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什么颜色应该放什么类型的垃圾?”潜意识中产生对垃圾分类的探究兴趣。最后,在班级墙面或走道布置可操作的垃圾分类的小游戏,孩子们可以在闲暇之余进行自主游戏。

2.在一日生活中养成习惯

一日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教育契机,在生活环节中地融入垃圾分类活动,促进习惯养成。如点心环节:水果的果皮、饼干的包装袋都有自己的“家”;用餐环节:推行“光盘行动”,设立“监督员”轮流参与午餐管理,班级挑食剩饭的现象明显改善。在餐后活动、午睡起床等碎片化的过渡环节中,进行垃圾分类故事分享、垃圾分类手指游戏等,通过一日生活全方位的浸润式教育,让幼儿将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和习惯进行内化,转变成自觉的、自愿的行为。

3.在“同伴效应”中共同成长

“同伴效应”是幼儿之间互相监督的有效管理方式,也是促进孩子自身行为习惯养成的法宝。在班级设立“垃圾分类巡视员”岗位,让孩子们轮流担任“巡视员”进行监督,为同伴树立榜样。作为“巡视员”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和正确的分类知识,在巡视班级、校园里的垃圾分类情况时,发现不正确的垃圾分类投放,要及时地指出错误并予以纠正,达到“事事画圆”的效果。

借助集体活动,建构知识网络

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于是,我们从科学认知活动入手,以垃圾桶为主线,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让幼儿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垃圾分类的前因后果,培养践行垃圾分类的优秀品质。如:科学活动《认识“垃圾桶”》,让幼儿从感知垃圾桶的不同颜色开始,带着“什么颜色的垃圾桶代表什么垃圾?”的疑问展开调查,产生垃圾分类的兴趣。社会活动《身边的垃圾桶》,带领幼儿走进社区,体验一回当垃圾分类志愿者,幼儿在此过程中可以用录视频、拍照、表征等方式收集并记录存在的问题;美术活动《创意“垃圾桶”》,孩子们可以设计不同造型和功能的垃圾桶;实践活动,也就是将设计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将设想的“语音播报垃圾桶”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制作,最后进行成品展示。

创新活动形式,深入分类探究

基于大班孩子的已有经验,创设多种游戏情景和创新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获取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

1.趣味游戏共参与

设计入园小游戏,如早晨大班的孩子在园门口发放垃圾分类贴纸,有趣的贴纸让小、中班的孩子跃跃欲试的参与垃圾分类的游戏“送垃圾宝宝们回家”,并可获得“垃圾分类小达人”的徽章。大班孩子在检验游戏正确性的过程中,也为弟弟妹妹科普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游戏互动氛围中,带动更多的孩子参与垃圾分类行动。

2.区域游戏相融合

将垃圾分类内容融入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物理认知和生活经验。如:在益智区,投放垃圾分类操作材料和垃圾分类手册,让孩子们自主探索与学习正确的垃圾分类;提供垃圾分类飞行器、分类大转盘等自制玩具,激发幼儿对垃圾分类的兴趣;表演区内,进行《送小鱼回家》《奇怪的垃圾桶》等主题表演,在情景化的体验中激发孩子们保护地球意愿。美工区内,提供各种废旧材料鼓励孩子们“变废为宝”,感受美是可以创造的。

3.垃圾回收再利用

为鼓励孩子收集废旧材料,培养环保意识。我们设计了“鸡毛换糖”活动,每周五幼儿可将收集的物品带来幼儿园换取糖果,且每次换取的糖果都不一样,大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孩子们知道了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有什么用?同时,在处理可回垃圾时,引导幼儿做好分类细节,如:回收的瓶子要把包装和物体分开,塑料皮放进“其它垃圾”,还要将瓶子冲洗干净、晾干才能投放到“材料超市”。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对“废物利用”的概念有了更为形象、具体的理解。

三、成课程:挖掘资源形成课程体系

社区是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资源,将社区与幼儿园资源两者连接互动共生让课程活起来,更好的促进幼儿社会化。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各种资源,以幼儿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发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形成课程体系。可带领幼儿走进附近的社区和周围环境,寻找与课程相关的人、事、物等,收集、累计课程资源,如:走进社区调查垃圾分类的设施与现状、观察马路上卫生保洁员的工作;与社区合作举办垃圾分类作品展,如亲子海报、废旧手工作品,废旧服装秀等,幼儿通过独特的环保视角表达、呈现。带领孩子参与社区创文活动,让孩子们成为创文的主体,上门发放垃圾分类倡议书、积极参垃圾分类,主动文明劝导,成为小区里最靓的一群“志愿者”。通过各种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垃圾分类情境中,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

总之,教师应基于幼儿兴趣和需求,提供多样性的探究空间,树立幼儿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培养垃圾分类习惯,促进保护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