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山东省青州市东关回民学校
摘要: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育人理念,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和劳动课相互融合、互相渗透,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劳动技能,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劳动教育 协同育人 思想道德素养 劳动能力
一、思政课和劳动课融合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2022年4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出台。《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校内校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走向社会,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课程性质规定: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但实地调研发现:很多学生存在劳动观念不强、劳动能力弱、劳动习惯没有养成、劳动素养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要立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将学生“树德、增智、健体、育美、求新”的培养目标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情感,形成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品质,让崇尚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成为学生的精神追求成为刚性需求和客观需要。
二、思政课和劳动课融合育人,能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思政课和劳动课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劳动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两者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劳动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
其次,思政课和劳动课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非常重要。思政课可以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对于集体和社会的意义。
第三,思政课和劳动课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劳动课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而思政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两者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后,思政课和劳动课融合育人可以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这种融合育人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二、思政课和劳动课融合育人的具体做法
将思政课与劳动课融合育人,可以使学生既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具备实际的劳动能力。以下是一些融合育人的做法措施:
第一,设计以思政课内容为基础的劳动任务: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设计一些与劳动相关的任务,例如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让学生通过实际劳动来体验课堂知识的实践应用,加深对思想道德的理解。
第二,设计思政课与劳动课的联合教案:教师可以设计联合教案,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与劳动课的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例如,学生学习劳动课时,同时也学习关于劳动的思政课内容,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深入思考,并用思政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设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项目,例如研学旅行、社区服务、现场观摩体验等,让学生通过劳动去关心、帮助他人,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第四,增加学生思政课的劳动体验:引入劳动技能培训,例如手工制作、维修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其对劳动的尊重与理解。
第五,开展思政课与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思政课与劳动成果的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与同学、老师进行经验交流与思想分享。
通过将思政课与劳动课融合育人,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劳动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使思政课和劳动课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