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职业大学 河南 周口 466000
摘要:
随着中国教育领域“双减”政策的出台,美育教育受到了直接的影响与挑战。本文重点探讨了双减政策对美育教育所带来的问题,分析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发展美育教育的路径与建议,希望为解决双减政策下美育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美育、问题、发展路径
一、双减”政策后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政策对文化培训的冲击促进了美育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教育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这些政策减少了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时间和课程,为学生安排更多的空闲时间。这种社会政策变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加美育活动的时间,有利于他们积极参与到艺术、音乐、舞蹈等美育项目中,培养兴趣和发展素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学术成绩,而加大对艺术、音乐等美育方面的重视。这种需求的增加,推动了相关机构和学校扩大美育课程的开设,丰富了美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美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政府引导学校组织丰富多样的美育活动,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艺术作品的展示等,提高了社会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关注。同时,孩子们通过参与美育活动,也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文化自信心。因此,政策对文化培训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育的发展。政府应持续关注美育教育的发展,并适时出台政策和措施,提供更好的资源与支持,保障学生能够接受全面、富有特色的美育教育。
(二)双减政策下的美育存在着竞争性和规范性
1、竞争性问题:由于学校课程压缩的要求和班级数量的减少,学生对参加美育活动的需求可能会超过学校提供的资源和机会。这就导致了美育中的竞争性。在有限的资源下,学生需要展现出突出的才艺和能力,以获得参加艺术班级或参与演出等机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全面参与美育活动的公平性和机会均等性。
2、规范性问题:双减政策重点在于削减不必要的课程负担和减少竞争压力,但同时也必须保障必修课程的规范实施。这对美育带来了一定的规范性问题。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学校将更多的关注放在主科课程上,而对美育课程的教学可能变得滥竽充数或形式化,导致美育教育的内容质量和深度程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什么是美育
美育,即美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它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和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发展艺术素质、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美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理解和欣赏,使其具备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的能力。通过美育,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艺术技巧、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并且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美育的内容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雕塑、摄影等多个艺术门类。除了学习艺术技能和知识外,美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实践,学生可以开拓思维视野、培养自信心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三、为什么要重视美育
(一)美育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参与教育,学习和实践不同形式的艺术,我们能够培养出更敏锐、更深入的审美感知和判断能力。美育旨在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艺术创作、表演,我们不仅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个性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而且可以培养出对自己作品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这种主动参与和个体表达的过程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自身作品和他人作品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艺术史和学术理论,我们能够了解艺术发展的脉络和文化背景。在实践中,我们还学会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艺术作品进行评价,从而培养对艺术的深思熟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美育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1、倡导美好情感和价值观。美育以培养人们对美和美丽事物的欣赏、了解和创造为目标。通过学习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情感,增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对社会和人的精神层面具有积极意义。
2、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人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创作和文化,这有助于增强社会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通过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文化传统,继续丰富和发展文化遗产,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3、培养个体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注重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艺术的创造和表达,人们能够挖掘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创新,推动社会的艺术和创意发展。
四、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美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明确,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力和艺术素养等方面进行规划。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的意愿,并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美术创作实践、艺术欣赏讨论和团体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完善美育课程和教材体系
建立起全面、系统且连续的美育课程和教材,涵盖多个艺术门类和不同艺术表达形式。课程和教材应从基础知识和技能到高级层次的艺术理论与实践,形成有机的学习路径和层级结构,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学科整合与跨学科研究,将美育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开展跨学科研究与实践。例如,密切结合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文学等学科,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造能力。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前沿性,评估指标要包含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同时,关注学生对于美育课程与教材的反馈,定期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的回溯评估,不断完善和优化内容。
五、要突破的难题
(一)构建美育与育人的结合
构建美育与育人的结合是重要的,因为美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和欣赏能力,更是为了全面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情感素质和社会价值观。美育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应该注重通过艺术创作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并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构建美育与育人的结合需要从教育目标、价值观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参与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努力。实现美育与育人目标的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也能够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二)要做好美育自身的“双减”与“双增”
1、“双减”方面:减少课程和教学负担,避免过多紧凑的课程安排,合理控制美育课程的学时和作业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创作和欣赏艺术。同时,减少评价压力和竞争氛围,注重以发展进步为导向的评估方式,鼓励学生放松自我、享受艺术创作和表演的过程,减少因评价而给学生带来的过大的心理压力。
2、“双增”方面:增加艺术体验和欣赏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观摩和参与的艺术活动机会,这可以通过参观画展、音乐会、剧场演出等途径实现,以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和知识基础。增加审美感知和创造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引导他们研究思索和创作艺术作品,提高创造力和深层次审美能力。
总之,美育为我们提供了发展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机会和环境。通过学习和实践艺术,我们逐渐培养出对艺术的深层理解和欣赏能力,从而通过审美视角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
参考文献:
[1] 付屹璇.“双减”政策开启全面素质教育新时代[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95-97.
[2] 黎荔.视觉素养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1.
[3] 钱初熹.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29.
[4] 赵培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9.
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立项课题:“双减”政策下的美育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编号:HNMXL2023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