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北部医院 辽宁 沈阳 颅面神经科110031
【摘要】 目的 分析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采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治疗对面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20例。对照组行西药治疗,观察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治疗。对比两组Portmann、SRS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Portmann、SRSS评分分别为(17.58±2.16)、(25.53±3.28),对照组为(13.21±2.18)、(31.98±4.9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生活总质量评分分别为(86.81±11.68)、(86.21±11.23)(85.98±10.33),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 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采取低频脉冲电流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面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影响
面部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为单侧发生。其主要症状包括口干、眼睛歪斜、闭嘴不严、眉头抬起困难等面部功能障碍,与感染、感冒、劳累等因素密切相关[1]。即使接受了有效治疗,仍有可能留下一定的后遗症。传统的西药治疗方法并未取得理想的疗效,而采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疗法则能够增加面部神经的兴奋性,促进面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较为安全。为此,本文对40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20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0-62岁,平均(42.15±3.38)岁。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22-65岁,平均(43.72±3.78)岁。分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西药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如下:维生素B 1 、泼尼松片、阿昔洛韦等常规药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服药剂量。
观察组行低频脉冲电流刺激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如下:通过神经导航系统,开展精准定位。利用低频脉冲电治疗仪,将电极片置于患者的面部神经上,分为上、中、下、总体四部分,连接输出线[2],将0.03毫米的针尖精准抵达茎突孔面神经管开口部位的颅面神经根靶点,根据电诊断结果选择患者适合的波宽,通道根据1∶5比例进行调整,释放温度低于42℃的脉冲电磁波,作用于受损的神经细胞,并对电流强度作出调整,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激活受损神经和血液微循环,一次性找回神经对面部肌肉的支配功能,改善脸歪症状。可参照患者的耐受情况对电流强度作出调节,以患者无不适感且面部肌肉收缩为标准。专业医师为患者量身订制纯绿色药物制剂,助力患者营养神经细胞、促进在细胞修复周期内实现全面康复。以上治疗,1次/d,20min/次,14天为1个疗程。 两组均连续治疗14天[1-2]。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Portmann、SRSS评分。(2)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2.0软件对比数据。(±s)为计量方式,检验值为t;n(%)为计数方式,以X2检验。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对比两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
治疗前,观察组Portmann、SRSS评分分别为(4.80±1.77)、(37.18±5.53),对照组为(4.81±1.81)、(37.20±5.58),两组差异不明显(P>0.5);治疗后观察组Portmann、SRSS评分分别为(17.58±2.16)、(25.53±3.28),对照组为(13.21±2.18)、(31.98±4.9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Portmann、SRSS评分( ±s,) | |||||
组别 | 例数 | Portmann | SRSS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20 | 4.80±1.77 | 17.58±2.16 | 37.18±5.53 | 25.53±3.28 |
对照组 | 20 | 4.81±1.81 | 13.21±2.18 | 37.20±5.58 | 31.98±4.96 |
t | 0.018 | 6.368 | 0.011 | 4.851 | |
P | 0.986 | 0.000 | 0.991 | 0.000 |
2.2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前两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生活总质量评分分别为(86.81±11.68)、(86.21±11.23)(85.98±10.33),对照组为(76.77±12.55)、(75.68±14.49)、(75.16±11.78)。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s,) | |||||||
组别 | 例数 | 躯体功能 | 心理功能 | 生活质量总评分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实验组 | 20 | 73.95±13.12 | 86.81±11.68 | 71.05±15.48 | 86.21±11.23 | 72.61±13.15 | 85.98±10.33 |
参照组 | 20 | 73.92±13.10 | 76.77±12.55 | 71.09±15.50 | 75.68±14.49 | 72.58±13.45 | 75.16±11.78 |
t | 0.008 | 2.619 | 0.008 | 2.569 | 0.007 | 3.088 | |
P | 0.994 | 0.013 | 0.994 | 0.014 | 0.994 | 0.004 |
3 讨论
面瘫是由病毒感染和植物神经紊乱等因素导致的面部神经损伤[3],表现为急性发作的普遍症状。根据症状的进展,可分为急性期(1-5天),平稳期(8-15天),恢复期(15天后)和后遗症期(2个月后)。目前,维生素B1、泼尼松片和阿昔洛韦等药物已经被用于面部肌肉的营养和修复,能够显著提高面部肌肉的运动能力[4]。然而,这些药物具有刺激性较大且使用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耐药,从而延缓康复进程。低频脉冲电流的刺激可以促使面部肌肉和运动神经发生节律性收缩,从而减少水肿、改善血液循环。同时,它还能够激活肌肉并加快炎症物质的吸收速度,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周围性面瘫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ortmann、SRSS评分分别为(17.58±2.16)、(25.53±3.28),对照组为(13.21±2.18)、(31.98±4.9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生活总质量评分分别为(86.81±11.68)、(86.21±11.23)(85.98±10.33),对照组为(76.77±12.55)、(75.68±14.49)、(75.16±11.78)。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采取低频脉冲电流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念仪,朱锦隆. 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结合针刺及肌内效贴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疗效观察[J]. 中医外治杂志,2021,30(1):28-29.
[2]叶涛. 面部透刺电针联合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及对患者P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21):8-9+12.
[3]刘惠林,韩红,黎明等.肌肉能量技术联合温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1,36(6):702-705.
[4]许电,许时良,应聪等.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对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治疗时间的影响[J].中 华中 医药学刊,2021,39(10):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