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斗门街道中心小学 浙江绍兴312000
【摘 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很多教师关心和探究的课题。许多教师开始践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做了不少尝试,但并非都见成效,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学与学生脱节,以生为本才能更富成效。为此,本文从三个维度阐述小学信息技术如何从学生出发,做好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生成。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以生为本;能力生成 生本课堂 提高实效
21世纪的前十年是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快速普及的十年,近几年信息技术更是出现几何级般的爆炸发展。这些日新月异的技术,已经深刻改变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培育提升学生信息技能,也已经成为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无法回避的挑战。为了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形成信息思维、信息实践、信息创新能力”的要求,许多教师开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尝试新策略、新举措,其中不乏极富时代精神的开创之举,但更多时候,这些教学尝试都以“雷声大、雨点小”收场,难以转化成教学实效。究其原因,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未能做到“以生为本”,教师在多数时候都是以教师思维来主导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这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出现“水土不服”,最终事倍功半。基于此,我就如何创设小学信息技术生本课堂,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生成进行策略探析,总结出如下三点成功的做法建议:
一、精彩信息导入,促进兴趣生成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为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提供一股无形的助推力,促进学生与教师形成良好的化学反应,有力推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去很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所以会低效或者无效,就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榫不对卯”,教学难以同步。为此,小学信息技术要打造生本课堂,首要任务就是针对学生需求,生动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兴趣生成。可以说,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贯穿整个信息技术教学始终的,涵盖课内和课外各个环节,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我们无法预设过多的“激趣”内容。为此,我认为以生为本,高效促进学生兴趣生成,应该抓住课堂导入这一黄金时间,通过对导入信息的精彩加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快速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节奏,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
例如在教学《虚拟旅游》这单元内容时,我是这样开展课堂导入的:“同学们,这次国庆你们有没有出去旅游呢?老师这次国庆也去了几个地方,先去了成都,又去了北京,接着去了苏州,最后还去了夏威夷。”我首先开场,学生听了瞪大了眼睛,有的学生马上说:“老师您怎么可能一下子去那么多地方?”我笑着说:“老师不仅去了,还拍了照片。”我边说边向学生展示图片,马上有学生问:“老师你的图片上人怎么那么少,我们出去的时候都是人。”我继续说:“老师去的时候不仅人少,旅途也不累,而且花费也很省,就花了几毛钱。”学生都惊呼:“怎么可能!”有比较聪明的学生反应过来:“老师,您是在网上旅游吧。”我笑着说:“答对了,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网上旅游的方法。”通过这样导入,有力促进学生兴趣生成,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二、巧妙信息转化,促进知识生成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象化思维为主,信息技术对于他们而言,知识内容稍显晦涩,知识应用相对抽象,这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带来阻力。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过于“遵循”课本大纲,传输给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内容大多是“纯天然”的,这些“纯天然”的知识内容,并不符合学生理解习惯和接收能力,因此学生知识生成在此出现阻塞。为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策划、实施过程中应该以生为本,做好信息转化,让学生听得懂,学得快,生成优。如何做好信息转化?有两个要点:一是对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在不改变知识概念严谨性的前提下,对信息知识进行重组再造,使知识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易懂;二是对知识呈现形式进行转化,在进行教学时,以图形、影像等直观形式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引导,进行知识呈现,促进学生理解掌握。
例如在教学“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用途”这块内容时,我就不单纯地向学生灌输课本里的定义,而是将其转化成实物操作教学。我先将一台计算机摆放在讲台边上,接好各部分硬件,随后我让一名学生上来操作键盘和鼠标,学生通过键盘和鼠标就能完成文件的选取和文字的输入,接着我断开键盘和鼠标的连接,再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此时无法打字,也无法点击完成指令。于是我问学生:“同学们,鼠标和键盘连接着的时候,我们能够打字和完成指令,当我们断开连接之后,键盘和鼠标的操作数据就进不了主机了,我们的输入操作也就无法完成了。所以键盘和鼠标的功能是什么呢?
”学生答:“负责信息输入的。”我笑着说:“大家答得很好,我们把负责输入的设备,叫做输入设备。”通过这样进行知识教学转化,学生理解快,知识生成更有质量。
三、多样信息实践,促进能力生成
信息技术学习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是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来服务生活、改造生活。小学信息技术要有效培育学生信息应用实践能力,就必须在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方面下大功夫,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能力和心理期待的实践活动,推动学生更积极、更主动、更具创造性地投入到信息技术实践应用中去,促进学生能力生成。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以游戏实践为抓手,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组织游戏型实践活动,更能调动学生实践主动性,促进学生信息实践;二是以任务实践为重点,通过任务分解,将复杂的实践项目简单化,提升学生实践信心,增强学生实践成就,促进学生实践应用;三是以合作实践为推手,通过团队协作实践,最大限度整合学生智慧,推动学生实践创造。
例如在教学《复制与变换》这部分知识时,我用了任务驱动来引导学生实践。采用深受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中的熊大、熊二作为任务背景,设置了两个小任务。一是蜂蜜的复制粘贴:熊大和熊二都喜欢吃蜂蜜,一个人要吃三罐蜂蜜,可是现在只有4罐蜂蜜,你能帮他们多变出2罐蜂蜜吗?二是帮他们找座位:熊大、熊二和光头强三个人要去坐车,座位上已经表明他们的名字,请将他们对号入座。通过设置这样两个贴近学生的小任务,让学生在快乐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图片复制粘贴、选择移动等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助力学生能力提升。
总之,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人的提升。而这一提升过程最终是通过学起作用的。教为了这一作用而存在,所以学是教学活动基本的、核心的过程。要高效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离开“学生”二字就无从谈起。实践证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实践创设,不仅仅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更是高质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说了那么多,归根结底就是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抓好学生性格特征,教学内容的组织开展都应该基于对学生心理特征、性格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判而最终得来;另一方面是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和思维能力,信息知识教学应该符合学生能力,避免过于抽象的知识挫伤学生积极性。做好这两方面工作内容,对于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生成将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兴.小学信息技术课如何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教师,2014.10.
2.马海飞.试论小学信息技术学生主体性导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4.74.
3.武现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实现“以生为本”[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2009.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