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荆州 434020)
摘 要:我国的中医学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在当代,著名老中医是当代中医学领域的杰出领袖,也是传统中医学实现发展的重要纽带。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中医学文化并使其得到有效发扬,中医学教育需要将重点放在中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上,就是要充分的继承和发扬我国著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相关的经验,使得中医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中医学教育的文化传承与人文素养培养研究是我国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并且随着我国中医学日益强大,其传承和培养问题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本文从中医学的文化传承内容进行入手,对具体的三项内容进行阐述,重点对我国的中医学文化传承与人文素养培养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为提高我国中医学的传承效果以及发挥中医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医学;教育;人文传承;人文素养;培养
一、中医学的文化传承内容
中医学博大精深,伴随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医学教育更要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将中医学生培养成可担重任之才。中医学的文化传承内容主要有医术传承、医理传承以及医道传承三项内容。
1.医术传承
医术传承是指继承中医专家行之有效的临证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技术手法。此阶段以临床实践为主要途径,师承教育具有明显而突出的优势。
2.医理传承
医理传承是指继承中医理论知识和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是从显性知识传承到隐性知识传承的重要过渡阶段。此阶段通过系统掌握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并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疾病。
3.医道传承
医道传承是指在继承中医专家的道德修养、独特的认知方法和临证思辨特点,掌握其临床模式及洞察疾病的能力。医术、医理多属于显性知识,可通过经验总结、医案整理等作为载体得以传播和继承,而医道因其独特的认知方法属于隐性知识,其显性化过程成为目前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的难点所在。
二、中医学教育的文化传承与人文素养培养重点
中医学教育的文化传承与人文素养培养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情,需要重点突出,持之以恒。
1.注重传承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隐性知识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由英国的科学家提出,所谓隐性知识更多的表现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国的中医学发展具有经验积累性的特征,再者因为我国中医学的人文内涵,进而决定了我国的中医学明显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我国几千年历史中的诸多医学专家对医术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得来,同时也是这些医学专家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认知,其具有主观性的直觉、灵感等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各个流派的中医学理论系统之中。在实际传承过程中,通过师承教学的方式来转移和传播相关的隐性知识是最为有效的传播手段,但现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承方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发展,也无法让其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和跨越。
2.坚持对中医经典进行反复研读
中医学的经典是我国更是世界的珍贵宝藏,其是构成中医学相关理论内容的重要内涵,从而才能够让我国的中医学得到更好的延续和更长久的发展。如果想要学好中医学,首先就要从我国的中医学经典入手,因为我国所有的中医学发展都基于我国的中医学经典,其既是我国中医学的根本,也是我国诸多流派中医学观点形成的起点。中国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众所周知,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些是我国中医学所有理论思想的发展基础和精髓,是历代中医学发展的源头。在中医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进而在经典的理论支持下进行医学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学术观点和系统,促进我国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水平的提高。
3.总结提炼中医临床实践经验
在中医学实践过程中,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和诸多外国百姓都非常信赖中医,主要因为疗效非常肯定,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进而形成的临床实践经验,也是我国中医学的命脉,因此,如果离开了临床实践,中医就无法开展工作和学习。因此,中医学是学习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实际学习实践过程中,应该尽早进入临床环节、增加临床次数,积极地向我国中医大师们进行学习,以促进我国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三、中医学教育的文化传承与人文素养培养路径
中医学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结晶,是国际医学领域中独树一帜的医学手段。从这个方面出发,需要在中医学教育的文化传承与人文素养培养路径上强化实践教学,注重技能训练,同时还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进一步构建模块知识体系。
1.强化实践教学,注重技能训练
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超过16学时的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程必须独立设置课程,设置相应学分,逐步改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进一步压缩理论课程课内学时,提高实践教学比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配置比例更加科学,实践课学时达到了总学时的25%左右,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加强。
2.加强课程学习,回归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思维形成的基础,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是形成中医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有必要遴选出具有典型代表性并与中医思维形成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论著学习,如开设《国学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概论》《国学素养》《国学智慧》《儒学与生活》《易经十讲》《老子论语今读》等课程,引导学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经典作品,并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采用讲座、论坛等各种方式弥补课时的不足。加强中医经典学习。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的精华所在,是中医的根源和精髓。增加中医经典课学时,同时增加了中医经典课见习,使经典课回归临床。开设中医经典选修课,如《仲景方药古今应用20讲》《走进〈黄帝内经〉》等课,强化学生中医经典素养的培养。
3.构建模块体系,优化整体布局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思想道德教育、医学人文教育、中医基础课程、专业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等八个课程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化、整合、更新,构建起多层次、综合化的模块化知识体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军朝.把传承中医文化落实到行动上[N].陕西日报,2023-06-29(012).
[2]刘彦兵.弘扬中医文化 传承为民初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8):58-59.
[3]王静,罗浪,李万泽群,陆巧珍,赵蕾,刘端勇,赵海梅.赣鄱中医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机制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03):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