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课不“常态”,示范课更“示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2

常态课不“常态”,示范课更“示范”

程勤

安徽省休宁中学

摘要:近些年来,教育部发布的部分意见和方案,都提到了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其中重点强调示范课等活动对一线教师教学的帮助,然而常态课才是大部分一线教师的“家常菜”。面对网络及身边部分教师对这两类课型的误解,将阐明观点及如何更好的将两者有机融合。

关键词:常态课、示范课、有机融合

引言: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对教研员每学期到学校讲授示范课、公开课,组织研究课,开展听评课和说课活动等提出明确要求。这充分说明了示范课等活动在引导一线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方案》,其中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方案的发布同样说明了课堂变革的重要性。在部分教师的印象中,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学生活动的课堂通常是教研员或优秀教师开设的展示课,而与自己平时日常教学的常态课无关。事实上这两种类型的课堂并不矛盾,甚至可以有机融合。

  1. 示范课与常态课概述

示范课,是在教育教学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课堂展示活动,对现行教育教学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其目的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包括各类公开课、引路课、观摩课、评优课等形式,更多地运用于校本教研。常态课,是按照课程标准和教育规范要求,在教育教学常规状态下进行的课程活动,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1]

2.部分教师的想法及个人的见解

2.1有教师认为示范课就是作秀,是表演给评委专家看的,而常态课是真实的,是需要经常展示给学生的,更应重视常态课。这些话听上去是有道理,但是一些教师眼中的常态课只关注了真实性,却不去关注课的质量。可能体现为备课不参考课标、新教材及教参;认为学生回答欲望不强就不设置启发性问题;使用十多年前的教案授课;直接从网上下载PPT,边备课边上课;采取一言堂的模式授课,经常感慨自己将内容讲的更精细更到位,但是学生却两次三番的犯同样的错误;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稍微准备的常态课难度远低于示范课,部分教师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是认为常态课优于示范课的原因,殊不知真正的常态课准备的要求并不比示范课低。

2.2有教师认为过于提倡示范课,会造成教师为了打磨一节好课,浪费很多时间,借用大量的班级进行反复的演练,造成一课成名万课枯。等到比赛结束后,教师又回到原来的状态,甚至因为时间被挤压,降低了常态课的质量,失去了示范课的意义。事实上要减少上述行为,对示范课的备课工作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采取无生上课的方式,谨慎的使用有限的学生,尽量不打扰到太多的班级是可以做到的。恰恰是教师准备示范课不充分,才会造成大量的课程及人力浪费。

2.3也有教师参与打磨或作为选手参与示范课的准备过程,认为课件都是集体的智慧,自己把演讲稿背熟了,只是到比赛那天去表演下。集体备课成为现在教研组工作的抓手,集体打磨示范课是必然要求。如果教师参加比赛的动机只是为了评职称而完成任务,必然会认为比赛是负担,即使参与了整个打磨及比赛的过程,也很难从中获得宝贵的经历,有时候反思示范课的准备和比赛过程对自身的成长远高于参加比赛或者听他人上课本身。

2.4有教师认为职称改革不合理,对参加比赛和取得荣誉的要求高了,反而不看学生的平均分。特别是身边一些教师在示范课比赛荣誉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是可能没有在教学成绩中体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和优良率一般,从而让一些教师以为,抓学生成绩才是教师工作的本质,开展花里胡哨的示范课是一种本末倒置的体现。事实上,如果平时的考试只是更多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回顾,那么高强度的机械刷题显然更适合平时考试分数的提高,但是这是牺牲学生高认知能力培养为代价的。高考评价制度的改革使得现在的高考和十多年前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考已经从知识立意过渡到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而很多的一线教师可能还在重视知识立意在平时考试中的作用,加强知识的记背和重复。同时课堂还是传统的一言堂,教师从头讲到尾,给人感觉很敬业,但是学生听的昏昏欲睡,还缺乏自身对问题的思考。教师帮学生分析的头头是道,甚至很多教师觉得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很透彻,也讲的很到位,学生就可以明白和理解,这其实都是忽略了学生原本具备的知识基础,同时新知识的输入是需要对原有知识的解构和重构。学生解构和重构新知识只有靠学生自己才能发生。

3.常态课与示范课的关系

常态课与示范课的关系其实不是两种类型的课,更不是对立的课,而是相辅相成。下面比较下两者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需要吃透课标和教材,许多老师认为准备示范课时,要充分参考课标和教参,常态课只需要按着自己以前的感觉上,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只要是课堂就需要把握住课标,在充分参考教参的情况下备课。

相同点2:都必须转变课堂方式,从单纯传授知识的一言堂转变成培养素养为主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有些老师误以为有学生活动的是示范课,和常态课没有什么关系,常态课就是我主讲,偶尔提两个问题问问学生的常规上法,这个想法也是不可取的。

不同点1:示范课需要经过团队教师及专家的多轮打磨,然后借用多个班级进行授课反馈,最终展示出来的课程一定是较为精美,考虑更为周全的课程,可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而常态课通常是教师自己,或者整个备课组的行为,其内容的精细度和周全度必然会打折扣。

不同点2:示范课的各个环节经过专家及教师的打磨后,在执行时基本是较为合理的,很多时候也充分考虑到了如何预设相关环节满足学生多种问题的需要。而常态课不可能有非常充分的预设,反而会产生更多生成性的问题,有时也许让课堂变得不可控,但这对教师的基本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生成性的问题有利于教师更多的去思考学生提问的原因。

不同点3:示范课通常有评委、专家对这节课做出评价,教师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到这节课的优劣,从而为自己下次的改进打下基础。常态课通常没有评委、专家,通常只有教师自身掌控课堂,这时候更需要教师自身对课堂实施的反思,对学生行为和表现的反思。从表面上看示范课得到的帮助更多,更有利于教师成长。而我认为,一位教师在平时的常态课中有反思,才更可能有助于他从普通教师向着专家型教师迈进。

4.教师的追求就是上好每一节课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上好每一节课应该是教师毕生的追求,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课堂是教师实践理论的最佳场所,通过日常常态课的准备,教师可以反思和磨练自身的技艺,到了参加示范课的时候,又能从评委、专家、同事那里学习到更多处理课堂的技巧,然后再将学习到的技巧应用于日常的常态课中去。这是一个从实践到素养,又到实践的过程,这与我们高中培养学生素养的模式是不谋而合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上有太多可供教师学习的各类示范课、展示课等活动,只要教师愿意学习,就能从这些课程中去寻找提高自身的素材,通过一节课优秀教师的处理模式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平时对常态课的准备,所以在平时常态课备课时,可以借鉴网络平台上的示范资源,教师就不会感觉到认真充分的备课过于艰难。

整个高中教材中,不是每一章每一节都适合成为示范课,这也造成了部分教师在上某些重点章节时,得心应手,能开展多种活动,场面热闹,学生互动良好,但是到了一些偏僻的章节,教师往往无从下手,这就是没有将示范课的备课深入到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应该以准备示范课的态度去准备每一节课,教师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某些省份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新教材团队赛活动,将教材中的内容全覆盖,争取每章每节都能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学习借鉴的机会。

综上所述,常态课和示范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他们都拥有相同的本质属性,如果教师按照准备示范课的态度、思路和方法去准备常态课,那将使得常态课不“常态”,平时的积累有助于教师在准备示范课时更加充分、自如,在团队和专家的帮助下,能更好的展现出示范课示范的一面,将使得示范课更“示范”。

参考文献:

[1]李广晔,张磊.基础教育教研解析之示范课与常态课[J].河北教育(综合版),2021(5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