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潜江市曹禺小学 433100
摘 要:小学数学的教学看起来简单,要使学生学会、学懂、学透,在有限时间内达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多运用直观教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去获取知识,并将数与形结合,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数学问题研究中一种极为常见的方法,通过数形结合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将数学中抽象的知识点具象化地呈现出来。在强调核心素养的今天,对学生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教育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后面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中所隐含的数形结合知识点,培养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一、数形结合助力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思维活动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并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将数与形相结合,促进数学概念的理解,也更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合理的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时,首先让学生回顾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含义,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认识圆的周长的含义,再让学生拿出圆纸板、铁圈、杯子等圆形物体,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线绕圆一周,或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圆的周长,再画出下表让学生填写:(图1)
(图1)
学生通过测量、计算、练习后,教师提问:“你们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观看表格中计算的结果,马上回答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总是3倍多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等式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圆周率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通过测量、计算,以数助形,感知和理解圆周率。
二、数形结合促进知识的形成
在新课改背景下,随着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寄予了更高的期待,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也在不断扩充。然而,小学生的理解与认知水平十分局限,为此,教师可采用数形结合的渗透方法,以形助数对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简化,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从而提高其数学能力。
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我从数与形入手,让学生用线段表示出分数,再说出操作过程。有的学生说:先并列画出三条同样长的线段,把第一条线段平均分成2份,取出其中一份为1/2,再把第二条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2份为2/4,最后把第三根平均分成6份,取出其中的3份为3/6。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线段清楚地表明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2倍或3倍,所取出的线段都一样长,即3个分数的大小相等1/2=2/4=3/6,从而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从数到形,从形到数,学生边画边想,边想边归纳,充分地感知了所学知识,利用直观图形引发学生抽象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利用数形结合,将相对枯燥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为规则的图形,使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体会数学的奇妙,并能感受到数形结合的直观性与便捷性,而且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数形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线段图是理解抽象数学关系的形象化的重要工具,尤其在解决数量关系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时,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简单明了地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展示,便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表象,使隐蔽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十分明朗。
如:教学应用题“光明小学唱歌队人数是舞蹈组的4/5,舞蹈组是美术组的1/3,唱歌组有8人,美术组有多少人?”这道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确定谁是单位“1”的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寻找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提问:线段图该如何来画?学生答:把美术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先画美术组,再画舞蹈组,最后画唱歌组。(学生边说老师边画):
通过线段图的直观对比,学生可以十分清楚看出三组人数之间关系,即美术组人数的1/3的4/5是8人。根据数形结合的方法,学生对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更清晰,更能够透彻运用算理,进行应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科学合理的应用数形结合教学策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可以对知识内容做出更深入的学习理解,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逻辑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