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5
/ 2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程露

讷河市城南中心学校161300

摘要:发展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积极创新方式变革来加速学生知识与技能发展。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全面实行生活化的教学方案,则能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思维,同时结合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有助于改善沉闷枯燥的美术课堂,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

引言

小学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往往注重的是技法和作品的呈现,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将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来引导教学。

1生活化教学的价值意义

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要服务于生活,在教育教学中日常生活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蕴含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知识以及深刻的人生哲理。当代教育并非简单将知识传播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在好奇心与兴趣的驱使下进行观察、思考与探索,成为学习的主导者。鲜活的生活,具体的事物,熟悉的事例都是可以被用来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刻解读,能够形成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知识内容理解起来更简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生活化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建立起联系,学生发现知识的实用性,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对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大有助益。

2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不够贴近生活,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够贴近生活屡见不鲜。一些教学资源和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或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例如,在教学素描时,部分教师往往只讲授线条、透视等基础知识,很少让学生去观察、感知周围的物体,并进行实际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也难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2.2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材设计

小学美术教材的设计应该既具有趣味性,又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目前的一些教材设计却缺乏这些特点。有些教材内容过于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有些教材则缺乏深度和广度,不能真正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让学生简单地模仿教师示范的一个画图案,如画一朵花或一个动物。这种设计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因为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也没有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这种教学方法通常是单向的,教师只是简单地示范画图案,而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这种方法也没有让学生真正了解绘画的基本技能和原理,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因此难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3.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认知主要依赖形象思维,为了增强小学美术教学的吸引力,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用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起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情感态度体验,使学生快速被吸引,并引发相应的生活联想,进而主动走进情境中将个人生活观察、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融入美术教学活动,并对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滋生出强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推动学生的兴趣的驱使下全身心投入到美术知识探究中,强化了学生的想象力与自主学习意识。

3.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创作素材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和教育密不可分,认为“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若教育和生活相脱节,教育将会丧失自身的意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积累创作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美术表现能力的提高。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使美术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利用社会、网络资源进行创作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创作。社会上的一些艺术机构、美术馆、展览等都是学生接触艺术的窗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这些地方参观,观摩一些展览,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素材的来源。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主题创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主题,如“我的家乡”“我的梦想”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掘生活中的美,进行创作。在“我的家乡”这个主题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特色建筑等方面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技巧和方法,如色彩运用、构图设计、材料选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主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作。网络上有大量的美术作品和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资源,进行欣赏和学习。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与其他人分享。

3.4运用生活素材,培养创造能力

新课标要求美术教学要以创新为导向,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既能够在美术课堂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小学美术教材中以“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四类艺术实践涵盖具体学习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解读美术作品,掌握美术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更要能够结合生活和社会情境,将所学美术知识与技能变成自主探索和个性创作的工具,展现出个人对美的理解,对美进行艺术性表达,呈现出富有创意的创意作品。以“蔬果的联想”这课教学为例,在生活中蔬果是非常常见的食物,但是学生却并没有细致观察过蔬果的形状、纹理、质感、色彩等特征,对蔬果的认知主要局限在好不好吃上。为了激活学生的活跃思维,老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瓜果蔬菜做素材的各种创意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对蔬果创作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蔬果的认知从好吃升华为好玩、好看、好创意上,进而对这种取材方便、易于加工的生活素材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

3.5变废为宝,提升美术素养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也适用于美术教学领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术教师应当借助各种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艺术思维和创作能力。例如,在“变废为宝”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家中准备书本、废纸壳等,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由废弃材料制成的艺术品,并向学生展示怎样对这些废弃材料进行加工和结合,才能制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教师通过课件和行动,引导学生加工处理废弃材料,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思维碰撞,发掘更多想法。学生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美术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学科,生活是美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更是美术知识的发源地,美术创作是将生活进行艺术性表达,以艺术形式展现出生活中的真善美。生活化教学不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完成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中同步得到美术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红.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J].山西教育(教学),2022(10):59-60.

[2]张少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2(18):170-172.

[3]戴威.基于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文理导航,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