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环境类专业实践教育模式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2
/ 2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环境类专业实践教育模式创新

马帅帅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31001

摘要:在当今产教融合的新背景下,环境类专业的教育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旨在探讨和创新实践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技能训练,整合问题导向学习(PBL)、企业实习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及社区参与等多元化教育手段。同时,将重点分析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师资和资源的保障措施,及确保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内部机制。这些内容的探讨对于培养适应未来环境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环境类专业;实践;教育模式;创新

0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类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产教融合的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教育模式,以培养出能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当前,环境专业教育仍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1]。本研究聚焦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环境类专业实践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缩小校园教育与行业实践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地响应环境行业发展的新需求。

1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1.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化路径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该模式强调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优化此模式,高校需与行业领先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定制化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需求同步更新。企业应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此外,双方还应建立联合评价机制,以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作为教育质量的重要反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2环境教育中的工学交叉课程设计

环境教育中实施工学交叉课程设计,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与工程实践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交叉课程设计应侧重于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平衡,通过模块化教学单元,将环境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应用相结合。例如,课程中可以包含环境监测技术、污染治理工程、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实践模块,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解决现实问题。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提高了教育的实用性,也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1.3虚拟仿真与现实操作相结合的平台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已成为环境专业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构建虚拟仿真与现实操作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可以让学生在安全无风险的虚拟环境中模拟实际操作,提前熟悉复杂的环境工程流程和操作规程。这种结合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实际进入实验室或现场前,通过虚拟操作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平台的建设应考虑到软硬件的适配性、学生操作的易用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保证其教学效果与实践价值[2]

2产教融合背景下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实践

2.1问题导向学习(PBL)方法的应用

问题导向学习(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特别适合于应用在环境类专业中。通过真实或模拟的环境问题作为学习起点,PBL鼓励学生自主寻找信息、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而非知识的传递者,更多地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产教融合的框架内,PBL的实施可以与企业或研究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其专业知识,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其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

2.2企业实习与学术研究的结合

企业实习与学术研究的结合,旨在通过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学生的专业学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工作流程,理解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还能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问题带回学术课题研究中。这种结合模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而学术研究的深入又能为企业带来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这样的互动促进了校企之间的信息流通和资源共享,增强了教学与实践的互动性,使得教育内容和研究方向更加紧贴行业发展需求[3]

2.3社区参与与环境服务学习的融合

社区参与与环境服务学习的融合是一种社会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投身于真实社区环境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这种模式要求学生直接面对社区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如垃圾分类、水质监测、绿地建设等,通过规划和实施具体的服务项目来提升环境质量。通过这种实践,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环境科学在社会中的应用,还能够培养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这种服务学习也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紧密联系,提升了环境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3产教融合背景下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质量保障措施

3.1实践教学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质量保障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全面的实践教学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应涵盖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多个维度,反映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产教融合的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中,此评价体系还应包括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表现、项目完成情况以及企业导师和学术导师的双向评价。评价指标的设定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连续性,既能指导学生和教师的日常行为,又能作为课程和教学方法调整的依据。

3.2实践教学中的师资与资源保障

在实践教学中,师资与资源的保障对于环境类专业至关重要。高质量的师资团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和现代教学能力。通过组织定期的专业培训和学术研讨,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指导水平。此外,优质的教学资源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现代化的实验室设备、实训场所、教学软件等硬件资源,以及丰富、更新及时的课程资料、案例数据库、在线教育平台等软件资源,都是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不断创新的基础设施。只有全面强化这些支持,才能确保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和效果[4]

3.3持续改进与质量提升的机制设计

为确保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不断提升,需构建一个持续改进的机制。该机制应包含定期评审和反馈环节,主动征集并积极响应学生、教师以及企业合作伙伴的反馈。教学内容和方法需随着行业趋势、技术创新以及学生建议的变化而灵活调整。设立专门的质量监控团队来定期检查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保证其满足预设的高标准。同时,激励教师和学生投身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持续改进的关键动力。通过这样的机制,不仅能够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也能够促进教学模式的动态优化,满足环境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4结论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环境类专业的实践教育模式经历了重要的创新。通过校企合作优化教育内容与实践技能训练,引入问题导向学习(PBL)、结合企业实习与学术研究,以及推进社区参与的教育策略,已经取得显著进展。这些模式的实施,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育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师资与资源保障,并设计持续改进和质量提升机制,对确保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起到了关键作用。未来,这种教育模式的持续优化和深化应用,将为环境专业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孙瑜,朱浩宇,庄斌.大数据时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交通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3,9(07):17-21.

[2]武为.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11):108-110.

[3]李辉,贺子骅,张裕婷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及创新实践——以常州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2022,35(04):80-84.

[4]金波.基于产教融合的土建类人才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52):52-53.

作者简介:马帅帅(1987.11--),男,汉族,籍贯:山东临沂,毕业院校:东南大学:学历:博士研究生,现有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功能材料;工作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环境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2050314231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