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龙实验学校 213000
摘要:“双减”背景下,学校建立全面扎实的课后服务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还能使课后服务更为系统化、全面化、专业化以及“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学校以超轻粘土为特色课程,在大单元教学的新理念支撑下,建设以课程目标制定为起点,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为主线,课程评价为终点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从而推进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培养核心素养,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课程水平。
关键字:超轻粘土、课后服务、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
一、“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建设
“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缓解了家长精神焦虑、经济压力,以及规范与遏制校外培训机构过度资本化运作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为有效落实“双减” 政策,教师要实现立场、观念、工作三重转变。在学校统筹安排的课后服务两小时内,最大化的满足学生的需求。以超轻粘土为特色课程,按照学校一周两节的超轻粘土课,在系统的学习中不断深入,逐步掌握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完成更有难度的创作。整合形成了多种适合学校课后服务的课程,选择有利于培养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制订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评价并及时反馈。而是将视野从学习放大到生活,实践“学习即生活”的教育观。
为增强课后服务政策扎实有效落地,学校建立全面的课后服务制度,整合学校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等贯穿两个时段课后服务。基于我校的特殊学情,以一年级学生为主开设的课后服务,课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遵循学生的课外活动需要,学校以问卷调查方式,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超轻粘土课程,挖掘学校教师资源,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进行系统的、深度的课程学习,以一个专题大单元形式进行课后服务教学,形成有专题知识、系统化的学习。
课后服务时段的安排,在课程时间上安排非常充裕,学生能由浅入深的学习、构思与创作,更好的完整呈现作品。学校积极探索超轻粘土课是在课后服务中提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有效的方法,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努力做到资源聚力,丰富内容。
为了解决课后服务时段的课程碎片化、粗浅化,运用大单元教学的新理念引领超轻粘土课程,按照学校一周两节的超轻粘土课,整合课程,整合时间,让课程不断层,有目标。在系统的学习中不断深入,逐步掌握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完成更有难度的创作。
二、大单元教学理念推动课后服务的发展
在大单元教学的新理念支撑下,整合现有的超轻粘土教学内容,设计“大单元教学”课程立足于从学生的需求、学习生活出发,以超轻粘土课程内容为基础,重组超轻粘土“大单元教学”课程内容,整合形成了多种适合学校课后服务的课程,选择有利于培养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制订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评价并及时反馈。让课后服务课程更为系统化、全面化、专业化,使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只盯着知识点,而是将视野从学习放大到生活,实践“学习即生活”的教育观,且内容是时下一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通过“大单元教学”课程这一实践,使原本看似有难度的超轻粘土项目变得可操作,可评价,更重要的是便于在学校课后服务中能落地实施与呈现。
(一)设计理念
围绕超轻粘土专题进行大单元教学整合,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爱好,内容上由浅入深,涉猎美食、植物、人物、动物等开设了以下课程:《海底世界》、《花样》、《美食集》、《动物朋友》、《卡通卡通》、《瓶瓶罐罐》、《十二生肖》、《植物浮雕》。八个课程的开展,贯穿着学生一年级的日常活动,在作业中采用逐课加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法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系统地持续性地学习超轻粘土知识与技法,具备良好的创作能力。课程设计上,重视学生体验,关注学生表达,对每一课的学习,利用档案袋的形式记录每位学生的个人成长,形成阶段性的成果,及时反思教学,调整监测教学进度和目标。
在超轻粘土创作过程中体验个性创作、合作创作的乐趣,感受系统学习、深度学习带来的提升,培养学生超轻粘土的创作素养。通过专题大单元教学,学生能够基本了解泥塑的知识,掌握“揉、搓、捏、压、刻、贴、剪”等技能并能用这些技能塑造动物、植物、食物的立体形体,学会联系实际生活,表现生活的美,感受圆雕和浮雕的艺术特征。
(二)设计思路
一年级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个起始学段,幼小衔接尤为紧要,超轻粘土课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抓住了这个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儿童爱玩泥巴的兴趣引申到课堂中,在捏一捏、搓一搓、揉一揉中感受超轻粘土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因此,大单元的设计始终围绕着“玩中学”的理念展开,并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设计课前的上网和书籍的查阅,是学生对超轻粘土的材质、内容、作用、创作等有一个理论知识的初步了解,了解超轻粘土的艺术特征,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次新体验,在查阅资料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方法和手段,自主探究超轻粘土的造型过程,揭开超轻粘土课程的神秘面纱,开阔艺术视野。
2.课中由八个不同的圆雕、浮雕课题组成,课程系统化,知识有序的递进,学生在一系列连贯有趣的课程中汲取泥塑的知识,掌握“揉、搓、捏、压、刻、贴、剪”等技能。课程的设置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重视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和衔接。课程主题丰富,层次清晰,围绕大单元的教学目标,安排每课的教学任务,完成每课的教学目标,形成系统化的学习,有目标、有方法、有收获、有反馈。
3.课后作品展览由两部分组成,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评价和作品呈现评价,评价方式以自评、互评、师评等。不吝啬的夸奖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加油站,肯定学生每一次粘土作品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完善不足之处,改善好作品。每一次的修改都是学习经验的累计,让作品的完成具有延续性,带动之后的课程学习。课程联系生活,作品也可以装饰生活,美化生活,为学生提供评价展览的舞台,一期一评,一期一汇。为学生的作品拍照留影,成为他们定格动画的素材。或是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如:学生百日成果展示活动、校园艺术节、艺术巡回展等。课程中需要好的课堂情境,评价也需要一个好的情境,一连串的衔接,会搭建起一座艺术的桥梁,一个好的展览平台也是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自我成就感获得的良好举措。
作业评价:
外形 | 装饰 | 立体感 | 元素 |
(三)教学的方法策略
超轻粘土有着强大的可塑性,环保安全,深受学生的喜爱。满足了课程需要的特性和学生的兴趣,作为手工课的材料是再适合不过的。因此,在超轻粘土的课程设计上,遵循知识的串联和知识的必然联系,以超轻粘土的材质特性展开系列化教学,始终围绕粘土设计课程,注重课程的前后序列关系,知识与技能的递进,教学目标的确定从简单的捏到工具的熟练使用,从模仿简单的超轻粘土立体作品到自主创作的创意作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实时监测,给出有效的评价。且在推动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情景化学习氛围,以主题任务式推进课堂,注重学生资源的生成,把握住生成资源的利用,深化课堂情境,拆分知识为任务,以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任务解锁,在任务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难点,形成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层层剥离,层层解决,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在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超轻粘土课程以任务为驱动,倡导情景化学习。例如《动物朋友》一课的任务学习方式分为:提出任务——用超轻粘土做什么;分解任务,制定计划,实施分工,展开活动——怎么用超轻粘土做做出大熊猫;监控与评价任务实施的过程及成就——大熊猫做得怎样。再将学习任务转化为问题,进行探究。基于超轻粘土课是一门集劳动与美术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手工课,以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设计课程,首先,应该确定的是《动物朋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通过对低年级的学生学情分析和调查研究,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学会一到两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创作步骤和技法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作习惯,教学设计的顺序和要求始终围绕着这两个方面,使学生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其次,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可行的教学情境,例如:从动物的聚会铺设情境,邀请各类动物参加,对动物的装扮提出要求,作为本课的难点。确定本课的任务,分解任务,小组合作。从动物习性的了解,到动物的神态外貌特征分析,到实践操作中应该用什么技法表现动物那一部分的确定,以及根据动物的特性装扮好看有趣依次展开探究。然后,给予学生充足的自我探究、小组探究、提问解答和实践操作等时间。教学环节主要是以“玩中学”的方式进行推动,是独立探索中生成新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把个人的经验进行分享、交流、调整,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积累好过程性评价,给予学生适时的帮助引导。
课后服务时间段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愉悦,有制度的学习。在培养学生实际技能的同时,一定要纵向深入,提炼文化,做到课程的活学活用。粘土课的作业成品就是文化交流的一道桥梁,学生不仅会关注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物,也会通过此手段表达和欣赏到不同的文化趣味。更甚者,为自己的文具用品装饰,记录校园里优美的风景,根据地方文化制作有意思的文创产品。课程中,学生体验的越多,活动越丰富,样式越新颖,创作的灵感就越多,创作的能力就越来越高。
三、完善的课后服务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在课后服务中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尤为重要。超轻粘土课程的建设对小学美术课程中雕塑的认识与学习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在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我校针对一年级学生开放的超轻粘土课专题大单元进行教学,增加了学生对泥塑的一些知识学习,充裕的课后服务两小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创作作品,完善作品。真正学到泥塑的立体造型和泥板浮雕的技法和知识,形成美的感知力,实际动手的表现力,开展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和借鉴多元素的超轻粘土作品,提炼技法,领会作品的文化内涵。让核心素养不仅仅体现在学科育人的课程中,也能有效的延展到课后服务的课程中,又从课后服务课程中渗透到学科课程中泥塑的认知学习,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核心素养的形成推动着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内驱力的强度,贯穿在学生多形态、多方面的能力上。我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深入挖掘超轻粘土的课程趣味性,为学生打造全面具体的评价体系。能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留下深刻记忆的除了有趣的课堂活动体现,丰富的精神内涵,还有余音绕梁,时时刻刻能看得见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不是只有音乐才能有看得见的舞台,是艺术就有看得见的精彩与魅力。我校围绕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建设了一处名为“童年光影”的艺术展览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打理布置。通过光影的结合,配合展台的环境布置,为学生搭建这样一处艺术作品展示的舞台,让他们的作品在展台充分绽放。这样的展评形式,让课堂作业变成一件美术作品,不仅在每一次的校园艺术活动中展示,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的内驱力,增强了对课程的浓厚兴趣,为我校“童年光影”一角提供了大量优秀的粘土作品,成为专栏,成为校园内一抹艺术气息浓烈的文化角。学生在校园的平台上得到锻炼,得到赞美,自我提升的动力就越足,内在的驱动力远远高于外在的影响力,因此,有效的学习环境十分重要。
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可显性的。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超轻粘土学习,明显能感受到会熟练的塑造动物、植物、静物等立体造型和浮雕,创作时间也在逐渐缩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表现能力;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欣赏优秀作品和评价同伴作品以及自我评价作品时表述出来的审美力;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创造力的碰撞,想象力得到了突破,超轻粘土的作品一次又一次的变换风格、主题,抓人眼球等。因此,抓住课后服务的黄金两小时,借助新课标的学科大单元教学理念,寻找学科课程之间的切合点,也不失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梦丽等.“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价值、路径与保障[J].教学与管理,2023,第24期:43-46.
[2]姜丰.“双减”政策背景下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索[J].当代教研论丛,2023第9期: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