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如何制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0
/ 2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如何制定

姓名:杨春红

单位:怀柔区北房镇北房中学邮编:101400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目标,即:“本学科学习目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达到的期望结果,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突出核心素养导向,二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三是体现学科育人价值。本文拟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来谈一谈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

一、全面把握课程核心素养内涵,准确理解目标内涵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一定的道德认知水平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既有道德认知基础,又有一定道德行为能力;既有积极情感体验,又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既具有个体品德,又具有公共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核心素养包括思想品德、法律素养、心理健康素养三个方面。法律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尊重他人权利、遵守法律规则以及崇尚法治精神等。心理健康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和善于与人合作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本课程旨在以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以促进学生道德生活实践为主要途径,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为基本导向,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善于与人合作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基本任务。”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全面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根据课程目标中所规定的各学段学段学生应该具备的共同素养,分析本学科课程性质,明确本学科课程目标要求。同时也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关于小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小学段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初中学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等方面要求,理解好学段目标,明确本学科课程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关键点,设计出适合不同年段、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认知水平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

二、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部分提出了“课程理念”“培养目标”等概念,在“课程结构”部分提出了“课程内容”的概念,并在“基本要求”部分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等。这些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完整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于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针对学生发展状况,在“课程内容”部分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并在“基本要求”部分提出了学业质量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其中,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学业成就水平表现和学业成就水平等级。学业成就水平表现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学业成就水平等级是指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上获得的程度或达到的水平。教学目标应当基于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和发展水平确定。具体来说,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设计,在分析和解读课程标准时,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通过对学习内容进行分解、整合、拓展和迁移等方式,以更好地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由此可见,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内容,依据本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目标的价值导向作用。

三、立足学生发展特点,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立足学生发展特点,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使教学目标既体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体现出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教学目标不是教师随意编写的,而是依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等因素精心制定的。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立足于学生发展特点,并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等,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例如在“遵守交通法规”单元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呢? 一是知道交通法律法规有哪些内容;二是知道哪些行为违反了交通法规;三是知道违反交通法规时应承担什么责任;四是知道违反交通法规时应受到什么处罚。教学目标应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知”和“行”两个方面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要求。 一是知道什么是权利;二是知道权利有哪些;三是知道怎样行使自己的权利;四是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 一是了解国家安全有哪些内容;二是了解我国维护国家安全主要采取哪些措施;三是知道如何维护国家安全。

四、明确目标达成标准,评价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好了,如何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我们认为,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效时,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目标的达成情况,二是评价结果的运用。 目标的达成情况是指学生是否能通过该课程所学内容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可以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考虑。这三个方面都能够达成,就说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较好;如果有一个或几个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就需要教师在分析原因后再采取措施改进教学。 评价结果的运用是指学生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如果发现自己达到了某一学习目标或出现了某些进步,则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同时还要及时地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振都,陈丹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32):37-39.

[2]黄美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实施[J].文理导航(上旬),2023(10):79-81.

[3]李军山.“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3(23):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