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中医医院
621000 四川 绵阳
[摘要]目的 分析血小板计数与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收治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复发情况分为观察组(预后较佳)与对照组(预后不佳),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以及血栓弹力图参数。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凝血形成时间、凝血反应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对比α角、最大振幅,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时,联合使用血小板计数与血栓弹力图效果较佳,对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血栓弹力图;急性脑梗死;临床价值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在医学实践中频繁出现的缺血性脑血管问题,其显著特征是脑血流突然中断,从而引发脑组织的坏死。该疾病的发作迅速,进展速度快,致死率和致残率以及复发率都相对较高[1]。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高度危险的疾病,容易导致缺氧、酸中毒和休克等多种症状,进一步引发凝血功能的混乱和凝血系统的不正常激活。因此,对梗死区附近的组织状况和其变化进行及时和准确地了解,对于治疗方案的指导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2]。众多的学术研究都明确表示,血小板的数量是评定脑梗死患者健康状态及其预后的核心标准。因此,对血浆中的血小板数量进行测量可以帮助我们早期识别并迅速进行治疗。血栓弹力图是一种能够全面检测血凝块形成过程、生成的强度和速度,以及血凝块的稳定性的工具,它可以全方位地展示血液从凝固到溶解的全过程。基于此,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收治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复发情况分为观察组(预后较佳)与对照组(预后不佳),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以及血栓弹力图参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象: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2022.03-2023.03;例数:96例。依据复发情况分为观察组(预后较佳)与对照组(预后不佳)。对照组(48例):男/女:30/18,年龄为35-84岁,平均为(51.36±1.41)岁;体重为54k~67kg,平均在(57.33±1.29)kg。观察组:男/女:28/20,年龄为32-80岁,平均为(52.47±1.33)岁;体重为52~64kg,平均在(58.69±1.33)kg。所有参与的患者及其家属都已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的内容,并且该研究已经得到了伦理委员会的正式批准。
1.2方法
入院时,利用真空血管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1.8mL,进行混合均匀后,利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患者血小板计数进行检测,并将结果记录在册。随后在清晨空腹情况下,利用具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再次采集患者静脉血2mL,在样杯(340mL高岭土、20mL氯化钙)中置入1mL血样,随后利用血栓弹力图分析仪,对患者凝血形成时间、反应时间、凝块形成速率与最大振幅进行检测,并记录在册。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以及血栓弹力图指标参数。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7.0统计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代表,结果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代表,结果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小板计数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血小板计数结果对比(±s,x109/L)
组别 | 例数 | 血小板计数 |
对照组 | 48 | 205.12±43.22 |
观察组 | 48 | 215.47±46.32 |
t值 | 1.132 | |
P值 | 0.261 |
2.1血栓弹力图指标参数
对比凝血形成时间、凝血反应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对比α角、最大振幅,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血栓弹力图指标参数对比(±s)
组别 | 例数 | 凝血形成时间(min) | 凝血反应时间(min) | Α角(°) | 最大振幅(mm) |
对照组 | 48 | 1.35±0.21 | 6.41±1.33 | 62.15±7.38 | 62.35±5.41 |
观察组 | 48 | 1.78±0.39 | 5.42±1.27 | 67.33±8.45 | 68.74±6.22 |
t值 | 6.726 | 3.730 | 3.199 | 5.370 | |
P值 | <0.001 | <0.001 | 0.002 | <0.001 |
3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显著特征是其突如其来的发病和快速的病程进展,这使得早期的CT扫描变得极为困难,这不仅给即时诊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还常常导致患者错过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从而对治疗效果和预后产生负面影响[3]。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入院血小板计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入院时凝血指标水平对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患者的预后效果均无明显影响。血小板数量的统计可能只揭示了凝血早期形成的一小部分凝血酶,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关于血栓强度、纤溶效应以及血小板功能等方面的全面数据。此外,在血液凝固的不同阶段,会生成大量的凝血酶原颗粒或小分子物质,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测量血小板的数量来准确评估血管壁的损伤程度。众多的科学研究都表明,最大振幅可以揭示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凝块的最大强度,而血小板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超过80%的关键角色,这也反映了它们的聚集能力。在评估出血的风险时,最大的波动幅度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此外,最大振幅已经变成了一年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主导风险因素。
综合分析,TEG的检测参数能够全面地揭示患者体内凝血状态的变化,异常的数据显示,急性脑梗死预后不佳的患者的血液呈现出高凝状态。因此,在临床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凝血因子水平进行全面分析。通过TEG和血小板计数的联合检测,可以为急性脑梗死的及时诊断、对患者病情的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现阶段,对于那些血栓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且缺少特定标志物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这种方法已被证明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孙冰莲,胡雅娟,靳伟,等.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的预测价值[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002):019.
[2] 石梅,侯焕喜,陈航.血栓弹力图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6(1):93-97.
[3] 蒋姝婷,冯凌霄,史景莉,等.血栓弹力图联合凝血四项及血小板计数用于指导危重症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22(007):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