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县黄宅镇治平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学生作文水平低,教师作文教学难;作文课教师抓头挠脑,学生咬笔杆;学生作文大多采用“拼、凑、压、挤、抄”等“合作”方式。作文教学的策略:领略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情民情、劳动艰辛、家乡变化等让小学生作文“有米可炊”。
关键字:作文;教学;资源
每次谈到作文教学,办公室的老师们都会发出共同的心声:“作文教学真难呀!”、“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太低、太低了!”听到这些话我沉默了良久,确实,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让农村小学生作文“有米可炊”呢?
一、体验自然之风,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我利用这大好的资源,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情景教学引进到作文教学中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次习作,我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家乡美丽的景色,提前布置好作文任务。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就像有一位同学后来在《家乡的小河》中写到:
家乡的小河像条长龙,逶迤地蜷卧在小乡村的中间,把家乡分成两半;似银带,把村子打扮得更加美丽。清澈见底的小河日夜不息缓缓地流着,一群小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有时跳出水面,有时潜入水底,有时互相追逐,有时隐藏在水草里,多像一群顽皮的小孩子在快乐地嬉戏。河中的石头更是形状各异,有圆的,有扁的……
我想不到的是,同学们通过亲眼去看,在文中将写景描写得生动形象,似乎自己已经与景色融为了一体,这是在以往的习作教学当中得不到的效果。这种情景教学不仅使学生们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同时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情感陶冶,并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振奋之情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习作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们调查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路的更新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有一位同学在《家乡变了样》这样写到:
过去的家乡是一首悲伤曲。那时,人们住的是茅草房,不但低矮,而且潮湿,往往外面下大雨,里面落水滴,外面刮大风,里面吹小风。
爷爷说,家乡是一首进行曲。雄壮豪迈,激人奋进,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奏响,人们盖起了砖瓦房,有的还盖起了小别墅。
如今的家乡是一支小夜曲。夜幕降临,明月当空,繁星点点,如诗如画。昔日的荒野成了住宅区,一座座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
……
把家乡的变化比作一首首乐曲,这的确是与众不同的。通过这样的习作,不仅让学生们有话可写,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三、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有一位同学在《不一样的中秋节》中写到:
一轮金黄的圆月已经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向地上洒下皎洁的月光,像轻纱似的一般温柔。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这构成了一幅漂亮的画。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说着高兴的事。忽然妈妈像想起了什么似的,飞快地朝门口走去,我和爸爸还在纳闷她到底干什么时,只见妈妈领着隔壁的小豆子走了进来,妈妈把小豆子安排坐在我的身边,拿起桌上的月饼和水果往小豆子手上塞,说:“他爸爸妈妈今年不是没有回家吗?我把他接来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听了妈妈的话,我忽然明白了,连忙说:“等他爷爷奶奶回来,我去把他们接来喝我们一起过中秋节。”爸爸妈妈都高兴地点了点头,我知道那天是我过的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中秋节。
其实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通过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四、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如有一位同学在《洗衣服》的一片习作中写道:
我先把“道具”摆好,接着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用洗衣粉泡一下,浸十几分钟,然后学着妈妈平时洗衣服的样子,先把衣服的领子对搓,看着妈妈平时洗衣服轻松的样子,我总也学不会,洗衣服这么难啊!我真想放弃,可真的放弃,那我岂不是前功尽弃了,我咬咬牙又下定决心,把眼前的衣服“消灭掉”。可能我对生活充满自信,在我面前的衣服变得并不那么“可怕”,一下子就这样洗好了。看着竹竿上晾着自己洗的的衣服,心里有一中说不出的得意。
看!自己洗的衣服,深知不易。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
五、总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农村的学生并不笨。只要我们善于去发掘,勤于开拓,并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一定能帮助同学们找到习作的活水,使学生的习作呈现出盎然生机,让学生作文“有米可炊”!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家》2016年第2期
[2]《小学语文教师》2015年第10期
[3] 夏长国.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语文阅读能力[J].教育艺术,2008,11:67-68.
[4]蒋碧野.“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