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苗”在语文课堂“开花结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2
/ 1

让德育之“苗”在语文课堂“开花结果”

李欣

黑龙江省桦川县敬夫小学

作为人文基础学科的语文承担着极其重要的德育工作,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师的天职。那么德育教育任务如何在语文课堂和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渗透呢?今天我们来先简单的说一说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基本目标是:学习巩固和强化把握传统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解决。在汉语知识文化传授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精神和民族文化传统熏陶教育,通过阅读典范意义的教育文章,使当代学生能够热爱着祖国,培养一种关注全国人民切身利益的高尚情感,做个有崇高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的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体现的是教学内容渗透着德育知识,既包含知识文化教育和专业才能的培养,又包括爱国教育思想、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从而达到使每位学生既有知识又有能力,又同时具备一个良好公民的思想品德本性。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以身示范,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个人的各种行为举动散发起来的那种师韵,无疑是有一股十分强大深厚的社会教育的力量。“亲其信其道”,这一点在我们的语文学习教育活动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体现。教师通过自身树立的教师形象、品质和人格精神,对每个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往往是最为深刻持久的、直接深刻的。教师们应注重完善师生自身健全的品德人格体系,让其真诚、公正、守信、友善、热情、谦和。将坚韧、执着、勤劳、善良等传统美德自然的体现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任何一言一行中,举手投足之间,对教育学生必将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作用。要如何使学生道德崇高,首先老师就应该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老师榜样的力量永远是巨大无量的,老师在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同时,也会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传染给所教的学生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在小学生眼里是不能被任何教育力量所能取代的。所以,我们在追求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的同时,更要时时刻刻塑造良好的道德形象,加强道德修养,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同学们。成为日常文明的典范。进而实现知识与情感、正义与行动的良性统一,使老师的形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扬正面的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传”,老师以本人独特的思维行为去激励、鞭策教育学生,势必与学校课堂和教学工作中构成的环境的渗透形成照应,起到了强化育人效果的导向作用,激励和教育学生始终用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去看待学习。

二、以语文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的主阵地是语文教学课堂。利用语文课本对学生进行国学文化熏陶是最佳的路径与方法,教师要用语文教学的实际对全体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校的德育教育顺利开展还需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国家编著的课文对学生好品德的养成是显而易见的。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经典名篇。比如说《草船借箭》、《伯牙鼓琴》如果只是按照普通课文去学,那就失去了语文的魅力,我会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见解故事背景,体现思想感情。在古诗文这一类文章的教学时,我都会提前布置预习作业,以此为契机让生思考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表达了何种愿望?并联系典故,让学生们在借故喻今的句子中体会出对国家的热爱及对统治者的愤恨之情。从故事中所取得的道理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方式之一。再比如课文《金色的鱼钩》《十六年前的回忆》等文章都是传统民族精神的很好宣导,对学生品德教育有着非凡有影响力,我们教学时要利用这一点,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深入于语文课堂之中。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体会文章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

三、以情景教学为阶梯,渗透德育教育

良好学习的关键是老师营建良好的学习气氛,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趣味,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把德育教育浸透在情景教学中,是一种较好的形式。这样既能教授学生语文常识,又能熏陶小学生崇高的情操。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特定的语文学习环境,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获得品德教育。如在人教版小学教材《草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边进行真情讲解,一边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上展草原秀美的自然风景。使学生在观赏美景的同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激发了小学生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崇高价值观。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教学的一个个教学环节中,是小学本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小学语文老师也要在新课改的开展形式下,不停的提高自身素质,积极的探索,把德育教育进行到底。使讲授知识与德育教育完美衔接,进而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