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需让学生眼里有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语文课,需让学生眼里有光

邵松艳

            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 265400

摘要:语文教师的急功近利、题海战术的实施,导致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家庭和社会读书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素养难以提升。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大语文观。如此学生方能在语文学习中焕发光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读书改革大语文

在中小学阶段,语文课可以说是一门最重要的课程,且不说语文课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也不必说语文核心素养的建立有多么重要,单就高考的分数而论,有多少人告诉孩子:得语文者得高考。

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我们的孩子却提不起精神来学习,语文课让孩子们厌倦,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本该最具有吸引力的语文课何以失去了光彩?

一、语文教师急功近利

诚然,在高考面前,每一位教师都要为学生的高考分数而教,在教学中紧紧跟着高考指挥棒亦无可厚非。但是,当下很多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只教文言文和古诗词,大量的现代文和单元研习任务几乎完全被抛弃,有的老师还振振有词:学习这些有什么用?不如多做几套题。都说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其中之一就是文言文。文言文的确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但是语文教师只是给学生疏通字句,大讲特讲文言常识,这样的课堂如何让学生抖擞精神,提起兴趣,学生的眼里失去了光彩,语文课变成了休息课,这的确令万千语文教师汗颜。

题海战术原本是理科教学的一大特点或者是一大弊端,但是在现今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选择了题海战术,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样可以让学生见多识广。可是,学生做语文题普遍的感觉是:一头雾水,不知所答。他们没有做数学题那样的成就感,做得对不对不知道,分数忽高忽低,语文考试似乎就是瞎蒙乱撞。于漪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说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可以靠题海、题库这样的一课一练的话,那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

所以有人说“误尽苍生是语文”。12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真正在老师的引领下阅读品赏过的经典却少之又少;充满模板和技巧的训练,让学生丧失了真正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遑论“语文对孩子精神和人格的影响”,那更是—种奢望;语文课堂哪里还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语文教育俨然成了用酒精勾兑的酒,哪里还能咂摸出甘醇浓郁的味道?难怪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家庭和社区缺少读书氛围

在家庭阅读过程中,家长的阅读水平严重影响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家长的不当指导也往往导致孩子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家长不能做到以身示范更是孩子不能沉浸到阅读中去的主要原因。我们且到一些公共场所(机场、公交车、饭店等等)看一看,带着孩子的家长有多少读纸质书的?即使在读电子书,读书的内容又是什么?大多家长专注于抖音、微博或者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在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带起模范,做好榜样,慢慢孩子们受到言传身教,也会形成习惯。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教育结构,将家庭教育与图书馆相结合,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可提高孩子早期阅读的能力与水平以及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进幼儿健康情感、健康心理和健康个性和谐全面发展。但我国公共图书馆亲子阅读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社区缺少图书馆,缺少亲子阅读活动。目前,社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展网络亲子阅读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几乎没有。

家庭和社会没有给孩子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孩子睁开眼看到的是什么?倘若目之所见皆是书籍,又有几个孩子能摆脱书籍的诱惑?

面对这样的语文教学环境,语文老师有责任承担起改革语文教学的责任,并尽可能辐射到家庭与社区。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抖起精神,眼里有光。

首先,占领语文课堂主阵地。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参与制定课程标准,没有能力重新选编教材,所以对一线语文教师而言,语文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思维。

这也许是一些空话、套话。不妨举个例子,在学习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前,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思考题:你是否认同屈原的投江之举?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学生自然有兴趣读文本,到文本中认识屈原其人,了解屈原的遭遇,分析屈原投江的原因,参考司马迁的评价,最终得出自己的看法。课程结束后我们就此进行了班级辩论赛,在辩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文本的思考深度,对生命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眼睛里有激情,有光芒,对语文课堂也充满了期待。

语文的教学方式就如同给孩子变着花样做饭,每一堂课都需要特别设置一个兴奋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眼里有光,触动学生的灵魂。比如在屈原的《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话:“何方圜之能周兮。”在课本讲解中我们就此分析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但是就现在国际国内形式和人际交往而言,方与圆能不能相容呢?就此我们写了一篇作文,引领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明白时代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就有可能不同。

语文老师需要练就齐天大圣七十二变的本领,不是让语文课堂变成跑龙套,更不是让学生在各种课堂活动中反而变得心浮气躁,而是让学习真正发生,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学识与智慧引领,需要靠教师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其次,建立大语文学习观。

真正的语文学习是在语文课堂之外的。正如杜甫在向他的儿子传授他的作诗经验时所说“功夫在诗外”,意即学习写诗,应该首先在诗歌以外,书本以外多下功夫,不能就诗学诗。语文学习同样也是如此,只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语文是万万学不好语文的。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形成首先有赖于丰厚的语言积累,同时伴随着对语感的领悟,二者在不断碰撞、交汇中将语感积淀于心,形成心智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语文素养的形成就如同煤的形成,需要用大量的木材,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就叫积淀,现在学生最欠缺的就是这个词。课本中选编的课文只是一个范例,老师教授的知识是针对每一个同学的。个性化的语文学习必须在课外进行。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我问:孔雀为什么向东南飞行,全班同学面面相觑,很奇怪老师为什么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时候一位女生回答:西北有高楼。同学们用异样的眼光望向她。我说,你的知识很渊博,然后讲了这个答案背后的故事,同学们露出了佩服的眼神。相信这个女生在此时一定非常骄傲,此后也一定更乐意进行课外阅读,也相信班里其他同学也会向她学习,在课外关注语文现象。

其实大语文观的建立不是多么高大上的理念。只要你的眼里有字,耳里有话,你就在学习语文。学生尝到了课外学习的甜头,他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他人那里听到了一个成语是从未听说过的,他就想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这样随时随地的学习加上有意识的主动的课外阅读,还愁学不好语文吗?学生就不仅在语文课堂上眼里有光了。

此外,引导家庭文化建设。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可以说语文学科的学习与孩子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为了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更好地接纳语文,语文老师应自觉担负起引导家长进行家庭文化建设的任务。其实,很多家长喜欢主动和语文老师进行交流,孩子在假期里应该读什么书,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写作等问题。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对家长进行引导,如此家校结合,孩子的语文学习就不再是被动地单方面的学习了

参考文献:

[1]于漪.怎么上好语文课?如何当好语文老师?[j].中国教育学会

[2]李欣.公共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