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1
摘要:目的:探讨在大咯血患者的临床上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案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2年11月—2023年11月这一时间段内收诊的大咯血患者100例作为本次重点研究目标,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与研究组50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在疗程结束之后,比较两组患者具体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咯血次数与血红蛋白水平、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等相关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咯血次数、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咯血次数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对大咯血患者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干预措施,可以明显的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咯血次数。提升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大程度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提升临床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安全性
前言:在临床上,大咯血是一种咯血急症,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因素众多,主要囊括了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及肺癌等疾病所致,该疾病较为罕见,其临床发病率也普遍较低,但是一旦患病,因为其发病急骤,且发展迅速,经常打的患者“措手不及”,初期经常被患者所忽略。而随着病程的发展,一旦患者发觉“病入膏肓”,即便是马上前往当地医疗机构接受诊疗,也有可能错过了最佳的诊疗时机,这也无疑增加了该疾病的诊疗风险,甚至酿成不良结局。在实施传统治疗后,因为外科手术的风险较大,稍有不慎即可引发患者感染的风险,对其术后恢复造成不良影响。而随着我国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内科治疗因为无法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而逐步遭到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新兴的诊疗技术,比如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不仅帮助患者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还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反复发作,现已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在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时间范围内收诊的100例大咯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方式,将这些患者划分为两个组,分别是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1:19,年龄30—69岁,平均年龄(49.16±1.84)岁,疾病类型:肺结核13例、肺癌10例、支气管扩张27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37:13,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44.95±1.05)岁,疾病类型:肺结核15例、肺癌18例、支气管扩张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研究分析。
纳入标准:
(1)主治医生通过患者肺部CT,诊断患者患有大咯血疾病;
(2)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
(3)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晓本次试验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精神、意识、认知障碍;
(2)伴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疾病;
(3)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由北京医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为KI20131016的垂体后叶素注射液,每次将2.5~5.0U,并将其与20—30ml生理盐水进行混合,对患者进行缓慢推注,每次一次,同时给予患者适量的抗生素、止血药物。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外周血管介入治疗
手术开展之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性的胸部CTA检查,以此明确患者咯血动脉的实际状况,明确病灶,然后科学的分析患者基础疾病状况。从患者股动脉入路,通过穿刺回抽发现回血情况后,则代表患者穿刺成功,随后置入导管鞘(规格:5F),同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相同规格的导管,将其置入股动脉。对患者患有疾病一侧的支气管动脉实行造影检查,一般来说,第五熊追到第六胸椎是最合适的,以确认患侧的支气管动脉的血流情况,若血流异常,有大出血倾向,则需开展动脉栓塞术实施治疗。同时观察其他血管的血供情况,必要时需借助微导管寻找靶血管一同予以栓塞。醍醐靶血管的具体切口给予适量的明胶颗粒和聚乙烯醇颗粒、等复合栓塞材料,对患者的具体出血位置进行填充处理。在治疗结束之后,再次的对患者的病灶处进行造影检查,明确栓塞处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以后,针对患者手术止血效果实施科学、精准的评估,两组患者的疗程均设为7天。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咯血次数与血红蛋白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等相关数据。
基于对患者实施的不同诊疗方案所获得的疗效,划分为三项标准,即无效、有效和显效。若患者治疗后24h出现症状消失、三个月未复发则可将其视为显效;若患者的接受治疗后咯血次数显著减少,同时其咯血量也减少至原来的50%—70%,但在治疗后3个月仍然见复发则将其评定为有效;若患者在治疗后的咯血次数、咯血量都没有出现降低的情况,则说明治疗无效,(显效+有效)/例数×100%
=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数据分析采取的是SPSS22.0统计学软件,(x±s)表示数据计量资料,实行x2检验,%表示数据计数资料,实行t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分别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之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组别 | 无效 | 有效 | 显效 | 有效率 |
对照组(n=50) | 12(26.00) | 22(44.00) | 15(30.00) | 37(74.00) |
研究组(n=50) | 2(4.00) | 28(56.00) | 20(40.00) | 48(96.00) |
x2 | 7.499 | |||
t | <0.05 |
2.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咯血次数、血红蛋白水平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之前,他们的咯血次数与血红蛋白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咯血次数少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咯血次数、血红蛋白水平[(x±s)]
组别 | 咯血次数(次/月) | 血红蛋白(g/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n=50) | 4.75±1.17 | 2.57±1.98 | 74.45±1.75 | 83.48±1.59 |
观察组(n=50) | 4.68±1.30 | 0.64±0.36 | 77.15±1.55 | 95.90±1.05 |
t | 0.875 | 12.852 | 0.936 | 10.931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照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后,共计 6 例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情况,其中包括 3 例胸闷、2 例恶心呕吐、1 例心悸,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12%;而在研究组中,只有1例患者存在恶心呕吐的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数据结果比较明显,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组别 | 心悸 | 胸闷 | 恶心呕吐 | 不良反应发生率 |
对照组(n=50) | 1(2.00) | 3(6.00) | 2(4.00) | 6(12.00) |
研究组(n=50) | 0(0.00) | 0(0.00) | 1(2.00) | 1(2.00) |
x2 | 6.799 | |||
t | <0.05 |
3讨论
大咯血在医学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因其紧急性和危险性,对于医疗工作者和患者而言,都是需要密切关注和及时处理的问题。大咯血的发生,可能源于多种不同的原因。首先,肺部疾病是引发大咯血的主要原因。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炎、肺结核、肺癌、肺血栓、肺脓肿等肺部病变,均可能破坏肺部血管,导致出血。此外,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肺血管畸形等肺部病变也是大咯血的常见原因。其次,心血管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大咯血。例如,肺动脉高压、心源性肺水肿、二尖瓣疾病等疾病,都可能增加肺血管压力,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此外,抗凝或溶栓治疗、血液病等也可能导致大咯血。如果没有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将会导致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和窒息等危急病症,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十分不利的威胁。出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血液丧失,导致心脏无法维持足够的血液供给,进而引发的一种临床综合症,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降低、脉搏细弱、皮肤苍白、冷汗淋漓等。窒息则是由于大量血液进入气道,阻塞了气流,使得患者无法正常呼吸,可能导致丧失意识、心跳停止,甚至死亡。
在治疗大咯血的过程中,就需注意判断危险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治疗方案,以确保最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症状。
目前,在大咯血疾病的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治疗及内科治疗两种诊疗方案,而患者则更加倾向于后者,因为后者可以使患者免受手术带来的痛苦。但相较于手术治疗,常规内科治疗所面临的风险较大,一旦治疗不当,会引发患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而言,因为其临床上无法判定其肺部功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在此次临床上,选择我院收治的部分大咯血患者纳入至此次临床研究工作中,并分别给予不同的临床诊疗方案,回顾其临床疗效。本次研究证明: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干预前,咯血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咯血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并且其血红蛋白水平比对照组优(P<0.05),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总而言之,在接受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后,患者咯血症状得以显著改善,咯血病程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这足以证明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在大咯血疾病诊疗工作中所具备的安全性特征。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大咯血患者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他们的咯血次数,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充分保障患者们的临床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戚馨月,郝华鑫.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24):54.
[2]陈育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有效性分析[J].吉林医学,2021,42(7):1750-1751.
[3]林文集,朱聪辉,陈晶辉,等.大咯血患者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0):1400-1401.
[4]尉冠丽.观察经股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发生并发症的因素及针对性护理措施[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5):397-398.
[5]郑波,马小燕,张向琼,等.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81):3-4,7.
[6]陈明,李晓玲,王军.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效果及临床价值分析[J].医药前沿,2021,11(9):27-28.
[7]殷涛,赵腾跃,韩靖.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0):27-29.
[8]濮芸健,盛江,郭威.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3):74-75.
[9]杜松,张辉,陈尚雄,等.介入治疗在外周血管出血中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2,31(1):99-103.
[10]韩慧,刘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4):17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