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环境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3

融合教育环境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杨烨

武进区戴溪幼儿园   

摘要: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界开始关注特殊儿童的幼儿教育情况,在这种条件下融合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幼儿教育一种良好的趋势,为整体幼儿教育改良以及社会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特殊儿童由于心理和生理上有着不同于其他幼儿的特征,在融合教育中存在着些许挑战。因此,需要教师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帮助特殊儿童积极融入集体,接受融合教育,以此满足当前人民对平等的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本文主要阐述了融合教育环境下特殊儿童教育质量提升的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融合教育;学期特殊儿童;质量提升

所谓学前融合教育是将4到6岁的特殊儿童与正常幼儿放在同一个幼儿园班级中进行共同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爱与支持,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幼儿共同成长。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开始步入到普通幼儿园中,教师如果能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特殊融合教育环境,不仅能够让特殊儿童融入到集体之中,与其他幼儿进行良好的交流互动,使他们的言语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全面发展,而且还能让普通儿童更加深入的了解特殊儿童,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能够更好的包容接纳特殊儿童,让他们养成高尚的品质。

一、融合教育环境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质量提升的意义

(一)安排好部分特殊儿童家庭不了解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

教师在当代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常常会听到特殊儿童家庭这样的抱怨:“为什么幼儿园不愿意让我们家的孩子去上学?为什么幼儿园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和我们家孩子交流?”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照顾,但是在某些家庭中,由于没有其他长辈的照顾,特殊儿童的双亲也需要工作,因此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十分困难复杂。由于这些家长对于特殊儿童的理解和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够深入,家长往往以对待正常幼儿的方式来照顾特殊特殊幼儿,这样会导致因为特殊儿童的原因家庭管理不太和谐[1]。当特殊幼儿到了进入幼儿园学习的年级,但是部分幼儿园因为各种不一样的原因不愿意接受特殊儿童入园,这对于特殊儿童家庭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因此,幼儿园要根据融合教育的指导意识到特殊儿童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也有着与普通幼儿一样的受教育权。教师要从改变家长的眼光来加深融合教育的深度,在日常幼儿教育中加强与家长的合作,让特殊儿童早日回归到正常群体之中,以此保证特殊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二)增强幼儿园内教师的专业,帮助特殊儿童融入集体

在教育界逐渐加深对于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关注,比以往更多的特殊儿童逐渐步入幼儿园中进行生活学习,这在增强幼儿园教育的活力的同时,也对幼儿融合教育带来了些许挑战与困难。因此,幼儿园要注重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帮助特殊儿童早日融入集体之中。首先,教师在规划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时需要深入了解每个特殊儿童的独特需求和能力。通过与家长密切合作,了解孩子的兴趣、喜好以及个性特点,为个性化教育奠定基础。其次,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是至关重要的[2]。教师应定期与特殊儿童的家庭保持联系,分享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成就,同时接受家长的反馈。通过双向沟通,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家庭的期望和关切,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计划。再次,在教育方案上,个别化和差异化教学是关键策略。特殊儿童的学习速度和方式可能与其他儿童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风格,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他们能够在适当的水平上取得进步。最后,在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家庭访谈会,分享孩子的学习进展,同时为家长提供关于如何在家中支持孩子学习的建议和资源。同时,幼儿园也要让一些特殊儿童教育专家走到园中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以此让教师全面提升自身专业化素养,以此让特殊儿童积极融入集体。

(三)吸引大众视野,聚焦特殊儿童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受关注程度比以往有着质的飞跃,但是也有部分人群对特殊儿童教育有所忽视。因此,教师要不断在社会中推广特殊儿童融合教育,让更多人群关注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因此,教师要在课下时间在幼儿园的沟通下去参加讲座、采访等活动,或者邀请记者走入园中拍摄特殊儿童的日常,以此吸引大众视野,让更多人群聚焦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此外,教师要认识到对于特殊儿童而言,规范矫正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可以帮助幼儿更早的变为正常状态,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想要更好的实现这一点就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以此早日回到集体生活,同时也要与社会各界人才合作来提升特殊儿童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共同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能力,以此让特殊儿童教育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更好的发展。

二、融合教育环境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

(一)打造高质量和谐友善的特殊幼儿教育环境

教师为了促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抓好特殊幼儿在园内的基本教育,这也是特殊儿童发展教育收获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幼儿园融合教育中要强化特殊幼儿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为了提升特殊儿童的语言训练能力以及听力,教师就要在班级之中打造高质量和谐友善的特殊幼儿教育环境,促使特殊幼儿能够在高质量的融合教育中有着让自身言语技能提升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自己与其他幼儿并没有区别,而且有着足够的自信来阐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特殊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着积极展现自身风采的机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被认可的良好体验,并且感受到尊重与平等

[3]。比如,全体幼儿在园中共同欢度中秋节时,教师就可以根据“中秋节的传统美食——月饼”这个教学话题为全体幼儿进行讲解,在讲解具体之前,教师要通过多媒体工具来播放相关视频帮助特殊儿童理解这部分内容,并且合理刺激幼儿的感官,为其言语表达创造出良好的发言情境。特殊幼儿在观看这个视频之后,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欲望,此时,教师在让特殊幼儿与正常幼儿共同讨论关于月饼的话题,以此让特殊幼儿能够深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交流互动的引导下特殊儿童也会在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问题如,月饼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与中秋节相关的神话故事有哪些?月饼都有哪些馅料?在特殊幼儿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之中的特殊幼儿与正常幼儿一起进行仔细探究,并结合教师播放的视频来回答出特殊幼儿的问题,并且也要鼓励普通幼儿帮助特殊幼儿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特殊幼儿也能学习到中秋节的相关知识,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教学氛围,而且特殊幼儿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幼儿教育并且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幼儿并没有差距,以此有着良好的自信去面对接下来的幼儿园生活。接着教师也要构建出一个良好的情境,给予幼儿充分的交流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如,向幼儿讲述“嫦娥奔月”与“吴刚伐树”这些脍炙人口的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引导特殊幼儿在学习传统文化中有着展现自我的意愿。这样特殊幼儿能够自发内心与正常儿童进行交流,并且主动去正常幼儿身上寻找交流方式上的闪光点,从而在兴趣驱动下,形成了良好的自信心理。长此以往,特殊幼儿在教师打造的高质量和谐友善的教育环境下能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二)在园内融合教育中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融合教育中教育特殊幼儿要认识到,特殊幼儿的心理状态与普通幼儿有所不同,他们往往内心较为敏感细腻,如果教师不注重自己的教学态度,就会导致融合教育情况受到一定发展上的桎梏。因此,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特殊幼儿身心状态的发展程度不同为他们提供不一样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分层教学”,并且在分层教学中将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此做到良好的区分,让特殊幼儿也能在幼儿教育中获得全面的发展[4]。此外,教师也要根据特殊幼儿身心发展状态的不同为他们量身打造学习方案,以与普通幼儿共同学习为基础进行特殊幼儿个别化教育,以此让融合教育效果得到最大化。

比如,教师在带领幼儿在幼儿园中共唱儿歌的教学过程中,正常幼儿往往能顺利理解儿歌中的歌词内容,并且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儿童中生动的画面通过画笔进行绘画。但是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因为他们往往存在着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就要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与教学目标,以此实施个性化融合教学,让特殊幼儿也能在同样的教学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收获相同的体验。对于普通幼儿,教师要让他们在受到教师的示范下,能够顺利跟唱《种太阳》这首儿歌,并且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跳舞,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画出与歌词相符的绘画;但是对于特殊幼儿,教师就要设定出较为简单轻松的教学目标,比如,有条件的特殊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唱出歌曲,没有条件的幼儿只要要求他们能够听懂歌词大意即可,这样的做法能够让特殊幼儿在园内教育中增强自身的学习自信心。此外,教师也要关注每一个特殊幼儿的特性差异,做到以每一个特殊幼儿为单位进行层次细分,并制定好良好的教学目标,以此照顾好所有特殊幼儿,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到幼儿园班集体中,促使幼儿园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构建“因材施教”的全新融合教育模式

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幼儿园开始主动接纳特殊幼儿入园,让他们在正常的教育环境中帮助自身能力全面发展。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让特殊幼儿受到与普通幼儿同等的教育,也能让更多的家长与教师了解到特殊幼儿的日常状态,以此更好的接纳他们。对于特殊幼儿而言,一个友善、包容的学习环境符合自己较为敏感的心理,因为他们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学习与人际交往都要有着其他幼儿或他人的参与。教师也要在融合教学中根据每一个特殊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进行“因材施教”,促使他们更好的融入班集体之中[5]

比如,在幼儿园中新来了一名特殊幼儿小李,他是一名听力障碍者,其语言能力、听觉能力以及对于事物的认知都需要教师给予专业的评估和指导,尽管幼儿带着人造耳蜗可以听见声音,但是由于年龄较小,带人造耳蜗的时间较短,无法弄懂别人的语言的具体含义,因此,教师要根据特殊幼儿身上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在园内日常融合教育中,教师通过认真观察小李的行为,能够发现他在集体游戏中嘈杂的环境下情绪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与其家长交流后得知,小李因为佩戴人工耳蜗无法对复杂的环境中的声音进行良好的分辨,这就造成了同伴在和他说话时,因为沟通不便让他的情绪十分低落。因此,教师为了让幼儿更好的融入班级之中,可以在班级内发起“互帮互助小组”,每天指派两名不同的普通幼儿与小李一起玩耍,三个人在日常园内生活中分享各自的玩具,一起玩游戏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要号召幼儿在生活中如果小李遇到了困难,大家要对他进行积极的帮助。长此以往,小李在全体幼儿和教师的共同帮助下,逐渐展示出阳光自信的一面,自身的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由此可见,“因材施教”对于特殊幼儿的帮助是及其重要的,教师在对特殊幼儿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好班集体的作用,这样才能帮助特殊幼儿尽快融入社会之中,促使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建立起“多元化主体协同”的融合教育支持结构

在幼儿园中开展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应主张多元化主体协同理念,为融合教育构建出以特殊幼儿为中心,以教育为主、家长协同为辅、以社会帮助为基础的协同教育模式。为了能让融合教育得到更多的支持,就要构建出相应的参与计划。让幼儿园与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到计划之中,并且担任为幼儿身心健康负责的主要能力,教师则要成为儿童教育救助组织者的主要实施人,是融合教育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人物。因此,教师要及时总结特殊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他们的行为与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且积极寻求其他主体的帮助。比如,在幼儿园中教学如何自己穿衣吃饭时,教师就可以与家长进行积极联系,让家长也参与其中为特殊儿童提供基本的家庭教育,社会体系也要发挥好自己的职能,助力特殊教育在幼儿园中高质量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融合教育下,教师除了要消除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之间存在的壁垒,也要保护特殊幼儿应享有的受教育权利。此外,家长在教育中的积极参与是推动孩子成长的重要力量。通过密切的家校合作,共同致力于特殊儿童全面发展。最终,我们相信,在融合教育的框架下,坚持个性化、关怀至上的原则,必将为每个特殊儿童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霞丽,刘佳,王静静等.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安徽省合肥市的调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39(10):65-75.

[2]孙颖,杜媛,朱振云等.基于APS质量框架的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质量提升实践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22,(06):89-96.

[3]冯学珍,关文军.新加坡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21,(06):70-82.

[4]谷长芬,朱丽芳.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服务现状的调查研究——以13所融合幼儿园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21,(04):26-31.

[5]丁勇.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让每一个特殊儿童焕发生命精彩——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心得体会[J].中国特殊教育,2021,(1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