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湖里区东渡幼儿园 361000
摘要:在幼儿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若想切实提高活动效果,给幼儿带来良好的活动体验,就需要对现行的活动策略进行创新优化,综合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现状与发展,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目标的达成。由此,本文对中班科学区活动幼儿深度学习进行了实践,基于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活动策略,以推进科学区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学区活动;中班幼儿;深度学习
对中班幼儿教育教学来说,科学区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增强幼儿的活动体验,并使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在探索、发现、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其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科学区活动的开展要点缺乏了解,在引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对幼儿深度学习习惯的培养,就会导致该活动的育人功能发挥受到限制,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促使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促进后续科学区活动的有序开展。
一、科学规划活动流程
在以往幼儿园活动中,教师往往缺乏清晰明确的活动目标,这种目标智能发展幼儿的浅层次的表象要求,缺乏细化的考量,这就导致幼儿游戏活动很难有效开展,流于形式,长此以往,会降低幼儿的积极性,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对此,为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教师就需要做好对科学区活动流程的科学规划,促使幼儿循序渐进地完成活动目标,从而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还需充分考虑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并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及时发现幼儿自身的不足,给予适当的指导,从而充分发挥科学区活动的作用[1]。例如,在“车来了”这一主题背景下设计科学区活动。活动第一阶段,教师可向幼儿征集各种各样的玩具小车,幼儿在玩车过程中引发问题,产生兴趣。第二阶段,基于幼儿兴趣教师组织幼儿参与并设计“移动车馆”,投放至科学区,生成幼儿感兴趣的科学区游戏活动。第三阶段,在活动的初期,可以利用家长资源,引导幼儿参观停车场、停车楼、洗车店、4S店等,丰富幼儿的相关认知与经验。随后,引导幼儿参与到辅助材料的收集中,丰富“移动车馆”的活动材料。在搭建停车楼的过程中,教师可让幼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设计搭建,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游戏进展和在游戏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与幼儿进行探讨。探讨的形式可以分为小组探讨、集中讨论、个别指导等,以推进游戏深入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因仔细观察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及时搜集幼儿游戏素材,发现幼儿的亮点与不足。对幼儿在游戏中展现出的亮点及时表扬,对幼儿在游戏中的不足可用照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评价,找寻提升的方法。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分享在游戏中的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等,引导幼儿积极发问,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由此,幼儿通过参与科学区活动,培养了高阶思维。幼儿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其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
在材料准备环节,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适合中班幼儿的科学区材料。根据游戏推进和游戏需求适当增加新材料,以丰富材料品种,持续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然而,材料并不是越丰富越好,过于丰富的材料往往会对幼儿深入探究形成干扰。比如在科学区探究小车行驶的游戏活动中,起初教师为了增加游戏的情境性增加了成品停车场地垫,幼儿在玩车过程中有一段时间都停留在平面的停车上,玩车的方式也一直是手推式,没有关注到其他辅助材料,比如纸板坡道、长木板等。在观察幼儿游戏情况后,教师撤走了停车场地垫,减少材料之后,幼儿的游戏关注点又回到了搭建坡道,以探究小车在不同坡面行驶的不同结果上。同时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方面,还应把材料的选择权交还给幼儿,给幼儿宽松的环境。如在纸板坡面的搭建中,幼儿发现已有纸板已经不能满足对车辆行驶坡道稳定性的要求,想要改造坡道。教师鼓励幼儿根据现有材料进行优化,从其他区域里找寻材料,后来幼儿增加了不同种类的夹子,对坡道进行加固。在坡道与地面的衔接处增加用毛线和纸板制作的减速带,以减少车辆在下坡行驶过程中速度过快导致翻车的安全问题。
适宜投放材料,对幼儿在活动中的专注力、观察力、坚持探究的精神等方面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思考,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思考这一现象的发生原因,并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幼儿的操作过程进行及时的指导和评价,帮助幼儿纠正错误操作,加强幼儿对探究方法的掌握,并在班级内营造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
三、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生成性课程框架
深度学习策略在幼儿教育中不仅可以用于科学区活动中,也可以用于其他探究活动中,如角色区、建构区以及表演区等,这使得教师应将深度学习纳入幼儿园课程教学体系中,构建生成性的课程框架,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达成
深度学习的培养目标[2]。此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结合幼儿的学习需求与年龄特点,明确生成性课程框架构建的要点,为框架内容的填充提供方向。随后,教师还可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做好各领域的整合,以使各领域间相互渗透,以促进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在科学区活动“自制陀螺”中,生成课程“谁的陀螺转得久”引导幼儿根据自制陀螺中遇到的问题,探究陀螺结构对陀螺旋转的影响。又如教师将种植角幼儿发现的洋葱水变色这一现象,引入科学区实验中,利用中班幼儿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长等特点,激发幼儿对活动内容的探究欲望,使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探索知识的奥秘,鼓励幼儿自主探究,这对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注重与幼儿的沟通交流
幼儿进入中班以后,合作意识逐步形成。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与幼儿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幼儿活动需求,鼓励幼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的能力,使幼儿之间互相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教师还要将教育指导融入沟通交流中,用亲切的语言,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进行思考。例如,在以“影子”为主题设计活动时,教师可先组织幼儿进行手影游戏,使幼儿对影子形成初步认知。随后,教师再鼓励幼儿利用手电筒等材料制作自己的影子,并引导幼儿小组合作并讨论“怎么变出大影子?怎么变出小影子?”,使幼儿在实验和沟通交流中拓展思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避免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要逐步引导幼儿通过自我探索找出解决方法,从而充分发挥科学区活动的价值,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在中班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科学区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使幼儿保持积极的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幼儿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本文对中班科学区活动进行研究,基于幼儿深度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提出了科学规划活动流程、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构建生成性课程框架等措施,以充分发挥科学区活动的育人功能,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茆雁鹏. 浅析中班科学区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浅 [J]. 文理导航(下旬), 2022, (12): 7-9.
[2]刘娟. 中班科学区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探索 [J]. 好家长, 2021, (28):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