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明清小学 442200
摘要:小学数学课后服务针对性辅导的策略,可以从分层针对性教学、培养数学思维和实践理论结合三个方面入手。分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将学生分成初级组、中级组和高级组,分别采取循序渐进法、关联引导法和启发拓展法。培养数学思维要注重抽象引导、逻辑训练、空间想象和思维题设计。实践和理论结合要区分学生认知水平,初级组侧重具体实践,中高级组则适当加入理论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特征采取差异化策略,使他们都能在适宜的难度下得到锻炼数学能力得以提高。
关键词:分层教学;数学思维;实践理论结合
一、引言
小学是孩子数学思维启蒙和基础培养的关键期,但由于孩子的认知发展存在差异,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难以兼顾。因此开展针对性的分层教学与 引导刻不容缓。本文从分层针对性教学、培养数学思维和实践理论结合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课后辅导的差异化策略。根据学生认知与基础差异,将其分为初级组、中级组和高级组,采取循序渐进法、关联引导法和启发拓展法等差异化教学,使各类别学生都能在适难度下学习。注重学生概念抽象、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打造,设置分层调整的思维题训练。
二、分层针对性教学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分层教学。初级组重点补充基础知识,比如加减法口诀、乘法口诀的背诵与理解,使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习题应循序渐进,从基本的单步算式开始,逐步过渡到较复杂的多步算式。如从“32+47=” 逐步过渡到 “36+15+124的计算”。
初级组的学生,计算技能基础较差,需要在识读题意,理解题目要求等方面下功夫。因此,习题安排要循序渐进,数量适中。判断这些学生学习水平的重点是基础计算技能的掌握程度,比如教师让学生用小石子进行32+47的算式计算,通过具体操作加深对计算过程的理解。
中级组则侧重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这部分学生计算技能基本到位,需要加强概念的内化、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重点关注他们在新概念的理解、知识的迁移和灵活应用上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学方法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回忆、与已学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36+15+124,通过联系已学的多位数加法知识,引导学生完成多步运算。
高级组的学生基础扎实,可以适当加大训练量,主动引入一定的拓展知识,并适当加入更高难度、更复杂的内容,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力,比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运算分数的知识要点,然后设计一个运算题:2/3 + 1/4 - 1/2 × 3/5,这个题目融合了分数的加减乘三种运算,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算式运算和知识迁移,接着教师增加小数的应用,设计这样一个综合题:2.3 + 1.25 - 0.6 × 3/4,加大题目难度和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种综合性题目的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这部分学生的重点考核是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组的学习表现,掌握他们的知识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等,并进行定期测试,重新分层。这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难度下得到锻炼,使他们的数学能力稳步提高。
三、培养数学思维的针对性教学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指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具有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能力,教师在讲解新概念时,应多设计启发性问题,通过丰富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抽象出概念的共性,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逻辑题:“有一袋子球,共有5个,其中红球3个,绿球4个,请问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解释理由。”这是典型的包含矛盾的错误表述。教师可以让学生逐步推理分析:(1)球总共有5个;(2)红球有3个;(3)绿球有4个;(4)红球和绿球的数量之和已超过总数,因此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训练可以让学生建立逻辑分析的思维模式,拆解信息,判断正确性
设计需要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题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比较圆形和三角形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归纳出其基本属性的差异,理解这是两个基本不同的图形;或在设计选择题时,在答案中设置一些略有差错的答案,检验学生的逻辑分析和判断力。多运用教具、图片、表格、身体活动等直观形式,助力学生形成鲜明的空间想象,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比如使用纸板或木棒等制作的立体几何图形模型,让学生手持观察、操作,加深对三维图形的空间认知,在题目难度、类型上实现分层指导。针对思维敏捷的学生,设计更具开放性、思维拓展性的题目;针对思维较慢的学生,则提供难度较低、更具体更直观的题目。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合适的难度下得到思维锻炼,从而培养数学思维。
四、针对性地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关键阶段,数学学习需要在丰富的直观实践中逐步获得概念的理论提炼与归纳。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区分不同基础学生的适应性,有机融合实践体验和理论归纳。对于初级组的基础薄弱学生,注重从直观、形象的具体操作活动中获得数学概念的印证与体悟。教师要为他们设计丰富的动手实践机会,让概念从外部具体中内化,比如学习“长方形”这个新概念时,教师可以准备多种材质(竹签、色纸、积木等),引导他们运用不同材料自主设计、制作各种大小的长方形模型。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模型的共性,加深对长方形基本属性特征的认知,体会其边长和角的关系。
对于中级组的基础一般学生,要在一定量的具体操作实践基础上,适度引入理论性的概括与归纳。实践后要组织这些学生描述分享感受,通过提问引出关键属性,达成概念理论归纳。如学生制作多种三角形模型后,教师提问其基本构成要素,并在黑板写出“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内角和恒为180度”等理论概括。
对于高级组的基础较好学生,可以适当压缩具体操作的范围和时间,更多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出理论归纳,快速拓展抽象思维,比如教师准备3根长度相同的字符串,图钉和相同尺寸的圆形饼干。让学生先用3根字符串制作出一个锐角三角形,测量并记录下角度大小和面积。然后用图钉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同样测量其角度和面积。最后使用圆形饼干制作一个钝角三角形,进行测量。通过这三种不同角度的三角形制作和比较,让学生得到这样的发现:在三边长度固定的条件下,三角形内角越小,面积就越大。这种通过动手实践得到的结论和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获得几何知识的深刻体会。
结论:小学数学课后针对性辅导必须针对学生认知和基础的差异,实施分层分类和差异化教学。初级组采取循序渐进,重在夯实基础;中级组采取关联引导,建立知识体系;高级组采取启发拓展,加速迁移应用。培养数学思维要围绕抽象、逻辑、空间三大能力展开层递增强的训练。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比例,要按初级组重实践,中高组引入理论的原则处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对安排教学内容、难度、步骤等的适应性,采用有所侧重的差异化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小博.关于小学数学课后针对性辅导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5):145-146.
[2]洪兰.小学数学高学段学生针对性辅导策略的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下).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印山民族小学;,2021:3.DOI:10.26914/c.cnkihy.2021.059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