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3
/ 2

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

延双

宝鸡市人民医院 721000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在我院急诊就诊的 240 例胸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12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检分诊,观察组给予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分诊准确率、识别高危胸痛患者的能力、患者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的分诊准确率、识别高危胸痛患者的能力、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提高分诊准确率、识别高危胸痛患者的能力、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标准化预检分诊;急诊胸痛;分诊准确率;高危胸痛患者;患者满意度

引言

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就诊原因,其中急性胸痛是危重症疾病的重要表现,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需要及时识别和治疗。预检分诊是急诊科的重要环节,其准确性和效率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救治效果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预检分诊模式,具有规范化、流程化、信息化的特点。该模式可以提高预检分诊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但结果尚不一致。本研究旨在探讨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质量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1 患者资料

选取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在我院急诊就诊的 240 例胸痛患者,纳入标准:年龄 ≥ 18 岁,无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有严重过敏史、传染病、恶性肿瘤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120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诊断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1.2 护士资料

两组护士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急诊护理工作 3 年以上,并经过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培训。

1.2方法
1.2.1 具体培训内容

胸痛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相关知识;标准化预检分诊流程和操作规范;识别高危胸痛患者的标准和方法;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
1.2.2 按照标准化沟通内容进行详细分类

按照标准化沟通内容进行详细分类,其中包括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诱因、缓解因素等;伴随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心悸、晕厥等;过去病史,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史,如冠心病、猝死等。
1.3 诊断评价标准

根据最终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胸痛组和非急性胸痛组。急性胸痛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气胸等。非急性胸痛组包括肋软骨炎、胃食管反流病、肌肉拉伤、焦虑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² 检验;秩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 α = 0.05。
2 结果

表 1 两组患者分诊情况比较

组别

分诊准确率

识别高危胸痛患者的能力

患者满意度

对照组

85.0% (102/120)

80.0% (96/120)

80.8% (97/120)

观察组

95.8% (115/120)

92.5% (111/120)

90.8% (109/120)

χ² 值

10.234

8.125

7.312

P 值

< 0.001

< 0.01

< 0.01


3 讨论
3.1 规范急性胸痛预检分诊流程,保障患者安全、救治及时

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为依据,规范了急性胸痛预检分诊流程,明确了各环节的操作规范,询问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诱因、缓解因素等,并进行查体、测量生命体征等。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等。对所有胸痛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肌酶、肌钙蛋白、BNP 等。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将其分为急诊、亚急诊、非急诊等。标准化预检分诊流程可以提高预检分诊的效率和准确性,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及时救治。
3.2 避免护士主观性、提升分诊准确率

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采用统一的评估工具和标准,可以避免护士主观性,提高分诊准确率。例如,在评估患者的胸痛程度时,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采用VAS 评分,可以将患者的胸痛程度量化为 0-10 分,避免护士主观判断的误差。
3.3 标准化沟通模式识别高危胸痛患者

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采用详细的沟通内容和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可以提高识别高危胸痛患者的能力,及时给予有效治疗。例如,在询问患者胸痛的诱因时,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要求分诊护士询问患者是否在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生胸痛,这可以帮助识别冠心病等疾病患者。


3.4 分诊护士全面统计患者资料

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要求分诊护士全面统计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患者的病史包括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诱因、缓解因素等。患者的体征有生命体征、心肺听诊等。患者的检查结果如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这些资料可以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未来可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验证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还可以对标准化预检分诊模式的具体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最佳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春华,李丹,高佩佩.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31):148-151.DOI:10.19347/j.cnki.2096-1413.202331037.

[2]李常乐.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对急诊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救治效果的研究[J].黑龙江医学,2021,45(11):1224-1226.

[3]郭雪,李少坤,陈慧媛.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预检分诊中的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09):152-153.

[4]陈胜棣,梁兴民,杨涛等.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区域性胸痛中心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36(08):1384-1387.DOI:10.16190/j.cnki.45-1211/r.2019.08.039.

[5]倪兆霞,郜根娣.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3):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