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实施的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4
/ 2

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实施的路径探究

潘大洋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锦州     121000)

概述:通过采取文献调查法、实地考察法以及专业人士的交流讨论法,我们对当前的高级职业院校体育课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执行体育课的过程中,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不够,教师的能力相对不足,课程的推广速度偏慢,课程体系的创新性不足,体育课的执行更多地依赖于课堂教育,忽视了课外的体育活动。高职院校实施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任务,是发展终身体育、校内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途经。为此,转变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改革教学模式,打通通课一体化教学屏障;改革教学评价,创新评价体系;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参与氛围的课程内外一体化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职体育;公共课程;一体化教学

1研究背景

体育活动是大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也是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师资水平局限及学生在校学习时限较短,在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高等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着更高的期待,因此,高等职业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需要持续改革,以满足培养技术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传统的高职体育课程主要依赖于体育课堂教学,这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高职学生对职业技能、体育技能和人文素养的需求。通过教学改革,引入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时间短、课时少的问题,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动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2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体育参与时间短,体育习惯难养成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体育课程设置时间相对较短。这主要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本科教育机构的学制不同,前者的学习负担更重,一般都会安排1—2年的体育课程。然而,有些专业的学生在大二阶段需要进行实际操作,因此,他们的体育课程通常会被缩减至一年半。相比之下,本科教育机构的体育课程通常会安排两年或更久,这使得体育课程的时间变得更长。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的在校时间相对较少,他们的课余活动参与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课时和学制较短,课堂教学时间受到压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充足,缺少形成体育技能和养成体育习惯的时间,进而制约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发展。

2.2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建设不完备

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在师资力量上相对薄弱,同时,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多数院校是在原有中职的基础上升格而成,无论是师资力量、场地设施,还是学校的办学规模都相对薄弱,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种类较少,难以达到男女分班教学、分层教学的目的。此外,受限于专业教师的所授学科和学校场地设施,学校开展体育科目较少,学生选择十分局限,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缓慢。

2.3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当前高职公共体育课普遍存在学生参与兴趣不高的问题,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受场地器材和课程开发限制,项目相对单一,课堂教学手段单调,学生普遍参与热情不高,课堂教学实施的效果不够理想。学生主动性不足,兴趣缺失,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降低。从每年学生体质监测数据上看,学生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3高职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路径

3.1转变观念,加强顶层设计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实施,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学校体育发展理念,做好学校顶层设计,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和技能人才的需求,以终身体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做好合理的顶层设计,改变原有的课程体系实施内容和评价标准,突出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和课程内外一体化考核,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注重学生参与、体育技能养成、身心健康发展等多种因素,在课程设计上突出运动参与和体育习惯的养成,使体育课程与“立德树人”的要求全面结合,打造新时代符合职业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职体育教育。

3.2改革教学方式,打通内外教学屏障

针对高等职业学校对于培育优秀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们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持续改进教育和教学手段,重视提升学生的运动技巧和健康观念,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推广坚韧不拔的运动精神,确保他们始终维持优秀的职业体能和身体素质,以此为未来的成长奠定稳固的基础。统筹规划校内体育设施资源,注重课外体育课程实践,采取课外俱乐部、体育社团、体育竞赛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以课程自身建设为基础,以基本体育设施为保障,统筹好“学、练、赛”三方面教育。

3.3完善教学评价,创新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反馈,是体育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关键。首先,对学生来说,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完善课堂参与和课外活动一体化的考核体系,注重过程参与和个体差异,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过去“唯分数”“唯期末”的单一评价体系;其次,对教师来说,健全教师参与、指导课外活动的评价奖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老师课外活动指导的评价比重,形成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3.4发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打造参与氛围

我们将持续提升我们的校园运动文化,积极推行运动文化的普及,并通过各种途径如体育俱乐部、运动培训和校内比赛来举办各类运动会。这样做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出优秀的运动环境,并逐渐构建起“学习、锻炼、竞技”的校园运动“整合”模型,以此来更有效地执行“整合”的教学策略。

4结语

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模式的实施是一项大工程,必须转变观念,确定学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创新开发课程内容,整合学校体育设施资源,配套相关考核评价,完善好顶层设计,才能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新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康亚,李良明,杨爱华.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诊断与提升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2):164-165.

[2]李静宇.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1):131+128.

[3]唐重阳.试论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9,36(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