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与行动逻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2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与行动逻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第十五中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31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与行动逻辑,通过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内容载体的丰富性和实践需求的现实性三个维度,设计出具体的教育实施方案。同时,文章还提出了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和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等教育路径,以期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有效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行动逻辑

引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提升国家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法治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教育的行动逻辑和路径设计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行动逻辑

(一)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在初中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中,首先需明确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这意味着教育者要深入理解和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针,确保教育目标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具体到课程实施层面,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等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1]。此外,培养目标还需注重学生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使学生在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能够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贡献力量。

(二)内容载体的丰富性

内容载体的丰富性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课程设计中,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历史文化、法律法规、现代发展等多方面资源,设计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利用重要法律法规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借助现代中国发展的实例,展示民族复兴的伟大成就。此外,教育者还可以结合红色教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2]

(三)实践需求的现实性

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需求,强调其现实性至关重要。这要求教育者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实际,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法律知识竞赛、社会实践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网络文明建设、反对网络暴力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通过这些贴近实际、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更能够促进学生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二、教育路径设计

(一)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以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第九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例,首先需要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深入理解国家利益的多维性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全局性。教师应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解析国家利益的构成要素(如政治安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性。此外,要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及核安全等方面,指导学生系统地理解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为后续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针对“维护国家利益”单元,教师应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国家利益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解。例如,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探讨如何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利益,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对国家安全的责任与贡献。此外,教师需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国家利益相关的纪录片、新闻报道等,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通过有机融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3]

(三)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讲授“第八课 国家利益至上”和“第九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及模拟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地,通过亲身体验增进对国家的了解和爱国情感。同时,开展以“我为国家安全做贡献”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如网络安全教育、环境保护行动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深化对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认识,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与实践。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教育者在明确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丰富内容载体和贴近实践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这不仅要求教师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李保堂王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与行动逻辑[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21):9-13.

[2] 蒋燕妮.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分析[J].求知导刊, 2023(20):110-112.

[3] 邢亮韩立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论析[J].新疆社科论坛, 2022(2):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