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9
/ 2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探索

李秋形  黎佻昆

怀集县教师发展中心附属石龙小学   怀集县冷坑镇中心初级中学   邮编:526400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和德育教育的重要路径,而因古诗词距离当前时代较为久远,部分学生学习古诗词内容时,往往很难实现充分理解,需要教师不断优化与调整教学模式,让学生融入到深度学习中来。本文将从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多样化手段构建高质量课堂。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前言:“深度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恰当指引下,逐步打破学习弊端,能够主动探究和分析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将其融入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中,可突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使其对古诗词展开深层次研究,知晓古诗词内涵和本质,获取更多古诗词学习方法,强化文学素养,从而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一、实施跨阶段和跨学科教学,掌握古诗词全貌

基于深度学习视域下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时,教师切勿将教学元素限制在课本上,应引导学生回想以往所学知识,鼓励其达到深度思考,为此需要教师打破学科和年级之间的壁垒,通过更加广阔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鉴赏[1]。而受以往教学理念影响,大多数学生思维极易形成固有模式,导致在对古诗词分析和研究时,将思考方向锁定在某一方面,难以结合各个角度掌握古诗词中隐藏的情感和内涵,最终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纵向和横向角度分析,深刻体会到古诗词意蕴,对此教师可指引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其他学科中寻找与古诗词存在内在联系的元素,使其想一想处在相同意境下,古今表达模式上的差异。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中《凉州词》为例,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凉州词》是诗人到达凉州,亲眼目睹黄河及边城辽阔景象,且当聆听到《折杨柳》后,内心产生一定感触而创作出的诗词。当时正处在开元盛世前期,百姓安居乐业”通过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所处时代的盛况,使其对该历史形成一定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当中传递的情感,明白诗人即便在表达戍卒无法返回家乡的愁苦,然而并不见任何颓丧之气的情感,切实体会到盛唐时期诗人豁达的胸怀。随后,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呈现出盛唐时期视频材料,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而诗词中提及“玉门关”这一地名,属于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可在屏幕上将唐朝地理图片和现阶段我国地图实施对比,促使学生掌握玉门关所处位置,并获悉该地区环境特点,接下来教师询问学生:“诗词中戍守边疆的士兵们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围绕地图实施深度分析和思考。利用将地理和历史知识融入其中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将士们的艰苦,体会盛唐时期文人创作风格,使得学生从理解和鉴赏两个方面入手达到对知识的充分把握,逐步形成系统化知识框架。

二、围绕古诗词情境,与创作者实现跨时空交流

古诗词属于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因素,而针对小学生来讲其是重难点内容,主要是由于古诗词创作时间距离当前较为久远,学生通常很难对诗人想要传递的情感实现充分把握,为此学习效率无法达到理想状态。若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应牢牢把握古诗词特点,实施恰当扩展延伸,如介绍诗人时,适当融合诗人生平经历;讲解古诗词内容时,在其中渗透作品创作背景,还可与相同时代背景下其他诗词实施对比。如此不但可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还能使其与诗人实现跨时空交流,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以诗人角度掌握古诗词内涵[2]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宿新市徐公店》为例,为了让学生与诗人达到跨时空交流,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古诗词,并注意读出诗词节奏,让其掌握诗词韵律。随后,针对诗词中较难理解的地方如“一径”,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径”的图片,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感受到诗人展现的画面。接下来,为学生介绍古代对道路的各种叫法,如涂(途)、畛(音枕)等,强化其对“径”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促使学生融入到深度学习中来,还可使其知识储备得到扩充。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围绕古诗词内容展开分析和探究,并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如:“诗人留宿在新市徐公店的原因有哪些?寒食节是什么节日?诗人此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具有怎样的心情?”问题提出后,让学生以诗人视角进行分析,使其与诗人跨时空交流,从中掌握更多古诗词学习方法。

三、创编古诗词内容,培养思维能力

利用深度学习模式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期间,教师不但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还应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和思维等能力,为此教师应将深度创新视为导向,不断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其从现代文学角度入手,实现对古诗词含义的充分把握[3]。基于此,教师可积极组织古诗词创编活动,让学生借鉴和模仿诗人写作技巧和方式方法,围绕特定主题,创作出蕴含意境美和语言美的诗词内容,借此培养学生诗词创作能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惠崇春江晚景》为例,教学时教师指引学生结合古诗内容,用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美丽景色,通过寓情于景的方式进行古诗创编。在此期间学生将深入研究和探索《惠崇春江晚景》中写作方法和技巧,随后寻找生活中创作素材,把生活中景色和事物等当成古诗意象,创作出有着一定可读性的作品。随后,引导全班学生共同鉴赏,从中选出前三名实施奖励,以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进一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四、设计恰当任务,探究古诗词内涵

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时,学生围绕诗词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路径,而若想实现该目标需要依靠教师恰当引导。为此,教师应结合诗词元素和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等,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合作学习和积极探索,在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下掌握古诗词内涵,明确诗人想要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古诗三首》中《示儿》为例,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诗词意蕴,教师应在正式授课前,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确保各组综合实力相当,随后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融入到深度学习中来。如:“这首古诗从表面上来看是诗人对儿子的嘱托,而从其表面入手,你能了解到古诗深刻内涵吗?诗人想要传递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借助教师恰当引导,让学生深层次分析和研究古诗情感,切实体会到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及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为此教师需围绕教材内容深入研究古诗词当中蕴含的传承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借助深度阅读切实感受到古诗词当中的意境美,从中获得良好审美体验,让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冯会艳.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探索[J].读写算,2024,(09):155-157.

[2]尤彩萍.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与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3,(09):161-163.

[3]罗富琴.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古诗词深度学习资源开发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4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