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兴医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00
摘要:目的:研究小肠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感染防控的重要性,探索医护一体化护理的开展方法和临床护理效果。方法:为我院实施小肠移植手术的20例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重点关注患者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风险,并制定感染防控措施检查表,执行医护一体化感染防控管理措施,包括医护共同监督管理,共同协作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感染防控管理之后,统计20例患者的感染发生率。结果:经手术治疗后,1名患者因腹腔感染引发的感染性休克而选择放弃治疗并于术后第8天出院;另1名患者因重症肺炎伴随多发性感染,在术后第79天康复出院。除此之外,其余18名患者的移植肠均未发生感染,并于术后平均(22.58±6.72)天成功脱离肠外营养,开始经口进食。结论:经过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成功地实现了小肠移植术后感染的有效控制,并显著促进了移植肠功能的快速恢复。同时,这一模式也加强了团队合作,为护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医护一体化护理;小肠移植;感染防控;护理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过严谨筛选,本研究选取了我院自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实施的20例小肠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20例患者中,男性占14例,女性占6例,年龄跨度为1.50岁至58.00岁,中位数年龄为36.50岁。在这些患者中,有14例患有短肠综合征,1例为二次小肠移植术后,1例患有先天性簇绒肠病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患有慢性假性肠梗阻,1例为妊娠合并肠扭转坏死,1例为先天肠道畸形伴过敏性紫癜,还有1例为腹腔恶性肿瘤切除行异体血管壁补片修补术后。16例患者接受了亲体活体小肠移植术,由家属捐献部分小肠,移植肠的长度为180至250厘米。另外4例患者则接受了社会捐献小肠移植术,移植肠的长度为350至550厘米。在手术中将移植肠的动脉和静脉分别吻合于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同时进行了自体小肠残端与移植肠近端的侧端吻合。
1.2方法
1.2.1成立医护一体化管理团队
团队由经验丰富的移植护理护士长担任组长,她责任心强,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心理评估能力。同时,团队还聘请了移植专科主任医师作为顾问,为团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核心成员包括负责诊疗计划的主管医生和负责护理计划的责任护士,他们将与造口伤口、静疗专科护士,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员以及随访护士紧密合作,共同确保团队的高效运作和患者的优质护理[1]。
1.2.2实施方法
(1)构建医护一体化管理方案 :团队根据《中国成人小肠移植临床诊疗指南》《小肠移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及分析《活体小肠移植受者多学科协作护理方案的制订及应用》中的要点、难点,设计医护一体化小肠移植围手术期感染防控流程[2]。
(2)风险管理评估:①术前风险:本组患者营养风险筛查≥3分,存在营养风险;短肠综合征和肠衰竭患者需依赖全肠外营养,存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移植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有菌群失调和真菌感染风险[3]。②术中风险:多次肠切除术导致腹腔粘连、渗血,增加腹腔感染机会;4例脑死亡供肠无法进行预先肠道准备,加之缺血再灌注损伤,易发生肠道细菌易位感染。③术后风险:移植术后并发症如出血、排斥反应、血管吻合口漏等可诱发感染风险;本组移植受者术后30天内发生出血5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均存在感染风险;免疫抑制治疗矛盾也可导致全身性感染,免疫抑制不足则发生排斥反应,免疫抑制过度则引起免疫力下降。
(3)感染管理措施的实施
小肠移植中,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免疫抑制剂作用,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导致全身感染风险增加。因此,需要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方面制定风险应对措施[4]。
术前肠道准备:对于已行造瘘术的患者,采用术日晨经造口顺行灌肠法。对于其他患者,术前2~4小时内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经肛门逆行灌肠完成肠道准备。
术中干预:加强安全核查管理,重视移植肠获取与保护,使用4℃等渗盐水低温保存移植肠,并实行高质量手术配合降低术中感染。
术后感染防控:包括环境及人员管理、用药管理、呼吸道及活动管理、管道管理以及切口及造口护理。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促进患者的康复[5]。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
20例患者中13例未发生术后感染,7例出现不同部位或多部位感染,主要为腹腔感染、呼吸道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腹部切口感染、造口周围皮肤感染。
表1 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人)
感染部位 | 呼吸道感染 | 腹腔感染 | 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 | 腹部切口感染 | 造口周围皮肤感染 |
患者数 | 2 | 1 | 3 | 1 | 1 |
2.2患者感染后的治疗情况
在医护协同的工作模式下,经过精确及时的监测、有效治疗与精心护理,
5名患者的感染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体温与炎症指标逐渐回归正常水平。其中,1名患者在术后8天因腹腔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经评估后选择放弃治疗并出院。另有1名患者因重症肺炎伴多发性感染,在术后79天不幸离世。剩余18名患者在术后(22.58±6.72)天成功脱离肠外营养,开始经口进食,顺利实现康复。
三、讨论
根据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有7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不同部位或多部位感染的情况。然而,值得欣慰的是,经过科学分析感染的高风险因素,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以及实行医护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模式,其中5例患者的病情已经好转并治愈。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控制感染情况。患者在术后(22.58±6.72)天即可脱离肠外营养,这与以往研究中的(31.00±3.00)天相比,术后肠外营养时间明显缩短。这一发现表明,提早开放肠内营养有助于促进肠黏膜屏障的恢复,从而防止肠黏膜屏障破坏和肠道细菌易位引发的全身感染。因此,在小肠移植围手术期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感染防控管理模式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这一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感染风险,提升医疗质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感染防控管理模式不仅有效控制了小肠移植术后感染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王燕,卢芳燕.一例亲属活体小肠移植术后并发屎肠球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23):1819-1822.
[2]许雪静,柳月红,刘彬彬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白内障患者经系统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围手术期感染控制疗效[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9,13(05):432-435.
[3]卢芳燕,汤洒潇,王燕,等.活体小肠移植受者多学科协作护理方案的制订及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21,56(2):218-224.
[4]王思琴,贺永超,于丽等.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1,36(04):150-155.
[5]宁媛.肾移植围手术期病原菌分布及感染防控的单中心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03):45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