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第二语言习得课程建设困境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3

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第二语言习得课程建设困境与对策

宋云凤 宫永利

黑河学院 黑龙江省黑河市 164300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课程的内容包括语言、学习者及学习环境等方面,主要从母语影响、习得过程与语言发展变化、个体差异及心理等方面探讨二语习得问题。它一方面可以指导学习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语言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应用于二语教学。该学科理论的双重性决定其不仅仅在外语学习与教学方面大有作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方面也可以起到重大的作用,仅仅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并不能满足学习者的要求。但地方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阶段开设第二语言习得课程的面临着困境。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 课程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困境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起源于外语教学,并普遍应用于外语教学中,因此第二语言习得导论课程最初开设在外语系。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在全球兴起和推广,该课程开始在对外汉语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第二语言习得导论课程中的各种理论对学生学习外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多数设置在外语专业的本科阶段。但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来说,二语习得理论主要为学习者未来进行汉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其作为核心课程普遍开设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阶段,在本科阶段就设置第二语言习得导论课程的学校并不普遍,即使有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该课程也是作为一门选修课,并未列入必修核心课程中。笔者结合专业设置及学科自身性质,认为在本科阶段开设第二语言习得导论课程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一、二语习得课程建设面临困境

(一)课程地位低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以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为基础的一门跨学科学问,是一门交叉性质很强的学科。关于该学科的定位不同人还有不同看法,有的人偏向语言学、有的人偏向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理论性课程,二语习得课程地位是比较尴尬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最初所设的各类语言课程、教法类课程、文化类课程等已基本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若把它列为核心课程,某种程度上来说缺少一定必要性;若把它列为理论选修课程,由于其实践性差、理论枯燥难懂,被学生选上的可能性比较小,基本上都达不到开设标准。因此,第二语言习得课程在普通本科院校一直处于一种边缘地位,未在核心专业课程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教学内容庞杂

第二语言习得课程主要教授二语习得相关理论,由于该学科还是一个新兴学科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因此并没有形成特别完整统一的理论,与之交叉的各领域学者都从自己学科角度对第二语言习得现象进行了解释,如运用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理论、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认知理论等,探讨二语习得的深层原因,学生进行相关内容学习之前要具备一定语言学基础知识,并要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另外,该课程涉及到许多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包括迁移、注意、监控、学能、动机等等,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探讨二语习得原因和过程,部分实验研究内容无普遍性。此外,该课程中许多理论依靠实验来进行证明,实验的数据及过程也基本来自于国外,部分实验还具有一定缺陷。总之,二语习得课程中的理论教学内容复杂艰涩,伴随产生的证明实验有的也单一片面,在教学中,教师难以全面把握,部分理论与实证内容很难进行深入地讲解,造成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模糊化,学习也停留在表层。

(三)课程应用性弱

第二语言习得被公认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许多教学内容更倾向于理论研究,缺少实践应用。虽伴随着相应理论产生了一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但对于本科教学来说其内容不具有普遍应用性,尤其是在二语教学方面,无论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还是外语教学,其在教学中产生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这也是很多院校在研究生阶段才开设本门课程的原因。二语习得课程理论性强,在作为科研理论基础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教学应用方面就有所欠缺,在普通院校本科阶段的多数学生并未在某一方面广泛地进行科学研究,有些理论性课程的开设产生不了直接的成效。在某种程度上二语习得课程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由于缺乏深入思考和实践,获得的知识也是碎片化、零散式的。

(四)教学方法欠缺

二语习得课程的理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教学方法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其它方法为辅。虽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尝试,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讨论教学法,学生若是前期准备不足或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很难展开有价值的讨论;另外,个别学生不能结合所学理论很好地理解讨论题目,在讨论过程中单凭一腔热情,不但没有将问题引入更深层面,反而离题甚远;还有部分同学性格腼腆羞于开口,未积极参与讨论,沦为课堂旁观者。翻转课堂教学目前被普遍使用,但若学生未认真准备,敷衍了事,也起不到特别好的效果。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其能够圆满实现的关键都在于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下功夫探究背后蕴含的原因,再辅以教师指导,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二语习得课程内容适合哪种教学方法及

运用哪种教学方法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探究。

除了以上困境之外,二语习得课程还面临教材问题、师资问题以及课程评价问题等。教材方面,第二语言习得课程的教材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国外相应课程教材的译本,一是国内各大学校学者自主编辑。教材编排各有不同,理论内容各有侧重。存在着术语不够统一、概念表述不清、缺少汉语实验案例、缺少实践性练习等问题。其中,术语名称不一及理论概念语言艰涩造成学生一定程度上的理解混乱及记忆负担,另外教材中实证研究多半来源于国外,与本土学生有一定距离,实证过程理解有难度。师资方面,普通高校缺乏该领域的专门人才,也未有独立专业队伍,该课程的教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课程评价仍以考试或论文作业为主,未突破传统评价方式。

二、二语习得课程教学改善措施

(一)清晰定位

课程定位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培养方案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二语习得课本为语言类课程,是基础理论课之一,其所教授的各项理论研究性强,在科研领域应用广泛。我们要提高认识,不能只局限于一时一地来设置课程。新时期,交叉学科发展迅猛,语言类课程交叉性质尤为突出,在交叉学科普遍兴盛前提下,二语习得课程应该开设,作为主干或核心理论课的有益补充。在普通高校该课程可设为限选课,开课时可进行选择设置,为那些需要进一步学习理论的同学提供一个机会,也给那些未有在本学科进一步学习意愿的同学开方便之门。同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如讲座、研习等,让学生初步接触该领域,拓宽眼界、了解前沿知识。

(二)系统性教学

二语习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都比较复杂,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两个“系统性”原则。一方面,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内部构成互相联系的系统,以主要二语习得理论为支点,将相关理论进行模块化划分后,找出互相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展开系统性教学。每种理论理清其发展脉络及相关现象,实证材料及背后原因,明确重难点,整体考虑所有教学内容。同时,教师需追踪学科前沿研究成果,补充教学材料。另一方面,将二语习得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教学内容系统。如与语言类、教法类、文化类相应课程形成外部链接,在某些教学内容上互相补充、印证、延申。因为,二语习得学科本是从语言学中独立出来,与语言学理论内容有密切联系;在二语习得理论影响下产生了许多教学方法,教法类课程也会提及相应理论;影响二语习得外部因素之一的社会因素也涉及一定文化内容。

(三)改进教学方法

当前,单一的课堂讲授早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应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和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结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在讲授法基础之上采取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实践法等多种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活跃了思维,又获得了参与表达的满足感,体现了课堂主体的价值。同时教师也通过这一过程关注到更多教学细节,发现学生知识疑惑点及思考偏颇之处,从而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和模式。除了讨论还可以让学生完成任务、进行实践,通过各种任务和实践,让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还在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有所锻炼,促使其全面发展。学生在自主组队、查找资料、归纳分析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当然每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课堂上这些教学设计要围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无论是讨论还是实践,教师要指明方向,关键节点处要积极引导,避免学生盲目学习。总之,要想达到教学目的,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益的探索,总结出富有借鉴意义的教学方法来。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教师要保持积极心态,直面困难,扬长避短,借助现有先进设备和条件,努力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通过清晰的定位,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理论意识,进而提高对二语习得课程的重视程度;通过整合二语习得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内容之间的联系,改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减弱因理论抽象性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另外,恰当而丰富的语言用例,可以使理论更具象,更贴近生活,学生认知起来更便捷。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无论对二语学习还是对二语教学都有相当大的助力,理论的解释力与预测力都不可替代,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阶段开设该门课程具有可行性。通过理论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将其二语学习与习得原理结合起来,深入思考第二语言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也可使学生利用原理透彻地观察习得现象,思考教学方法,为将来从业做准备。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黑河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语言学类课程系统构建研究》(项目编号:XJGY202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美]Susan Gass [英]Larry Selinker赵杨译.第二语言习得[M](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3]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4]高永奇.第二语言习得[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5]赵杨.第二语言习得[M].北京:外语与教研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宋云凤, (1979年2月), 女, 汉 , 吉林省蛟河市, 讲师 , 研究生,研究方向: 语言学

第二作者:宫永利,(1982年10月),男,汉, 山东省牟平市, 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课题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黑河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语言学类课程系统构建研究》项目编号:XJGY20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