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环境下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7
/ 2

新高考环境下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研究

陈素燕

永嘉县永临中学   邮编:325106

摘要:全文主要阐述新时代、新课改、新高考制度环境下,教师应当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高信息素养水平的人才。研究以 Word 教学过程中的“修订与批注”的课堂片段为例,通过在同一选考模块平行班采用不同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最后对月考和联考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优化后的教学方法更加适合当前教育需要的结论。

关键词:新高考,任务驱动教学法,自然分材教学法,优化

一、信息技术课程重要性的提升

2009 年 9 月, “信息技术”还仅仅是一个只参与“会考”(现已更名为“学考”)的科目。教学目标过于简单,说是仅仅为了应付简单“会考”也不为过; 内容结构也很初级,有些甚至是初中小学就学过的知识。一个学年就可以把所有教材内容讲完并复习好,最后学生在高一下学期参加上机“会考”即可。而那时候的 “会考”也仅仅只是作为部分学校获得高中文凭的一个门槛,从思想上学生就不会特别重视。凡此种种,最终导致这个学科在高中教学中无足轻重,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一直停留在熟练运用 office 和简单运用 photoshop 和 flash 的阶段,这和时下发达国家流行的“全民编程”相去甚远,教师的热情也无法获得释放,教学过程也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毫无新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兴信息科技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成为了我们思考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引领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新兴知识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二、现阶段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本。在当前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深刻意识到一成不变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矛盾迫使我对我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摸索着不断进行方式的优化。经过 3 年的实践,我把常用的两种方法以及它们的优化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将教学任务细化为一个知识点一个活动。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在完成每一个小活动之后得出每个小知识点继而对整体任务框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非常常用,这是由这个学科的教学环境决定的。信息技术课程经常需要在机房开展,每个知识点的落实也都是依靠任务的完成实现的,这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宗旨不谋而合。所以,从教以来我一直采用这种教学法进行教学。以前教学任务简单,考试方式也是上机操作,所以在任务驱动的时候只需要把方法讲透彻即可,在“理论联系实际”素养层面上达成度非常弱。而课改之后,考试采取的是纸质试卷,那么势必需要对传统的任务驱动方法进行优化。下面我以 Word 教学过程中的“批注与修订”知识点为例,通过在同一层次的两个班级中分别采用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优化后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所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来探讨他们的优劣。

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以往教授“批注与修订”知识点的时候,我们的任务设计目标仅仅是熟练掌握添加批注、删除批注、添加修订、接受和拒绝修订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素养要求就是日常生活中有计算机操作常识并辅以一定的教师讲解即可,最终的素养达成目标也不过是基本实现每位学生具有按一定格式要求处理文本的能力。所以在任务设计中,我们只是枯燥地将最终效果呈现,要求学生在当前文本格式的基础上实现这样的设计需求。这样的课堂教学的结果就是学生会按要求操作但是不知道这样操作的用途。

优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个知识点的任务设计大变样了。由于考试方式的改变, 优化后的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软件的操作,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我直接以一个选择题的解决为目标,过程中仅仅为学生提供 Word 素材,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多方实践来确定答案。学生通过任务的达成, 能够对“修订与批注”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也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为信息时代国家人才的培养做好准备。

经过两个班级的“区别”教学,我在接下来马上设置了一个测验环节。结果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传统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对于测验的进展无论从时间还是正确率上都较优化教学模式班级要差一点。在经过一个月之后,我再一次进行测验。结果显示,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都减退了很多。这些结果都证明,面对不同的课程要求,我们应该相应地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优化,与时俱进。

但是,新课改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每个知识点任务上还是有一些问题。由于我们是三类学校,且地处乡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有些孩子在初中的时候就深入了解过各个软件,再加上生活中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也比较多, 自然而然,他的操作手法就娴熟很多。而部分学生在这之前都是没怎么接触过计算机的,所以相同的课堂任务进展得也是不尽相同。这给教学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经过学习摸索,我选择采用“自然分材教学法”对课堂进行再一次的优化。2.自然分材教学法

自然分材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人情味很浓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以理解教育为基础,因人分配学习任务,实施差生优先策略,优秀生帮助学困生,最终实现和谐课堂的目标[1]。个人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适合我们这一类型的学生。在新高考模式下,每个选考组合都是平行班,班级里“优生”、“差生”并存。在课程进行之前,需要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适当分组。每一个组就是一个小集体,小集体内部互帮互助,协作完成每一个知识点任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般会有两个难度不同的任务,其中“最小作业量”是以全体学生均能很好完成为目标;“知者加速”则是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比如 Word 的“修订与批注”知识点任务中,我将菜单的确定,命令的选择做为“最小作业量”任务,保证了全部学生都能精确了解这堂课的重点,而将选择题答案的确定交给了“知者加速”环节,由“优生”带领“差生”共同完成。我对这个教学方法的优化主要体现在最后的作品展示环节:传统的“自然分材教学法”这个环节是由组内共同推荐一人为代表来进行演示讲解的,我觉得这样的方式留给“差生” 表现的机会不够多,同时也让“差生”有浑水摸鱼的嫌疑。所以,我改变策略, 每次都要求组内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进行最后的全班演示讲解。另一个优化环节是:每堂课结束之后,我都要求每个组上交一份“课后反思”。组内每位同学都要写出自己对这堂课知识点的理解情况,综合为一份。教师根据反思跟踪了解每位学生的学情,并在后期作出任务的适当调整。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综合学生的月考和期末联考充分体现了优化后的教学方法带来的优势。但是课堂上还有很多小细节需要慢慢摸索改进,心情和决心可以借用屈原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汪玲.理解教育论[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