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面向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专业交叉—课程贯通—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融合多源在线实践教学平台、设计层次化的实践内容体系、创新改革考核方式,创建一个全方位、敏捷的实践创新环境,以解决制约实践教学中的一些难题,如学科交叉弱、大规模实践开展时空受限、实践内容系列化—层次化—阶梯性、学生主动参与和创新不足、实践过程管理陈旧等问题。本文就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新工科
引言
在本科院校人才能力培养方面,工程训练课程是本科院校培养本科毕业生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优秀毕业生和优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一环,在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现阶段本科院校培养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课程,为学生了解当前工业与制造业发展状态及先进技术手段提供了重要依托。
1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针对当前本科生创新教育单一导师制造成的学术思维僵化问题,避免导师学术专制与学生被动教育,探索基于校企、校际与本硕联合多重指导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跨国界的培养新模式,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建立学科交叉开放式平台,推行跨学科、跨学位、跨年级多重导师培养方案,加强互动交融,引入国际经验,培养具有前沿学术眼光、宽广国际视野的青年学术才俊。(2)针对学生科研成果脱离实际,经常被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的普遍现象,探索以行业、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建立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深度产教融合的技术人才培养新途径,解决政、产、学、研、用多方合作缺乏统一平台和着力点的问题,推动平台开放共建、共享,实现多方协同聚力创新实践培养新模式。
2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2.1资源要素共建共有,促进新能量生成
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和企业进行产教融合,资源交互,其理想状态是生成新能量和新资源,双方各得其所。也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出不仅具有高深知识,而且具有高技术技能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完成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本体职能;企业通过产教融合,优先获得具有本企业强适用性且能满足区域经济战略发展的稀缺性人力资源,以保障企业获得丰厚的经营回报。基于企业的关键核心岗位共建学生实践基地,基地产权归双方共有,分段培养人才,政府作为第三方监管机构进行调节,双方共建共管,合作企业优先选用所培养的人才,形成资源要素共建共有,有力促进新能量生成的校企共生性产教融合关系。
2.2多源融合的在线实践教学平台建立
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构建课、赛、研、创有机协同、生态完善的在线实践平台。如今,大规模开放在线实践教学(MOOP:Massive Open Online Practice)在计算机等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涌现出了头歌、百度飞桨、蓝桥云课、华为开发者学堂等实践教学平台。这些平台覆盖了课程实践、项目实践、科创比赛以及面向实习就业的实训等不同层次的实践内容,有的注重夯实基础,有的注重交叉创新,而且门类齐全,实践教学生态较为完整,学习者在其中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内容,并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有的平台还支持根据不同需求定制化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因此,构建一个支持单点登录的门户,将这些多源的实践教学平台集成,并按层次和门类进行融合。一方面,可以简化平台间的频繁切换和登录问题,另一方面,可方便学习者自行选择所喜欢的实践内容。这种多源融合的模式还便于精准建立统一的学习者画像,从而给学习者主动推荐合适的实践内容,提升实践体验效果,建立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膏腴之壤,从而促进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落地生根。
2.3以校企合作为引领
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所谓引进来是企业工程师与老师团队的结合,形成校企合作团队,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通过合作项目的训练,共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走出去则是让高年级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进入企业完成,通过双向选择到企业去实习、去学习、去实践,由企业工程师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指导学生,完成实际的项目,实现学校与工作岗位的无缝连接。学生与企业可以相互考察、相互选择,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和企业双方都比较满意,普遍都能认真对待、刻苦钻研;企业基本也愿意培养这样的新人来壮大力量,因此,企业将派优秀的工程师尽心尽责指导学生,形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2.4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工程训练课程评价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的评价应当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关注教育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教学活动评价,通过反向驱动组织教学,既评价学生也需要评价老师,将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开展师生座谈会、与学生谈心和鼓励学生整理学习笔记等环节作为评价的多种形式,教师要在每个环节结束后向学生发布学生本人的得分情况,以便激励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解决其在实训过程中参与度不高,没有积极性的问题。教学成果评价,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可操作。学生可以通过操作情况、作业完成质量、实训过程中安全作业、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及与同学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及领导力,全方位评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
结语
工程训练作为规模最大,实训人数最多的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可以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又能提升其文化辨别能力与爱国意识,使人的情感、价值观、好奇心、创造力和交际能力均得到提升,促进工程与人文、经管的融合,探索面向知识、能力、素养的教学方式,达到工程训练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魏春艳,方益权,衡孝庆.基于知识形态的新工科产教融合机理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2):89-94.
[2]杨冬.从科学范式到工程范式:高质量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逻辑向度与行动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2(1):19-27.
[3]潘海生,宋亚峰,王世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框架建构与困境消解[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