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课题:安徽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教育家精神融入“优师计划”师范生理想信念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xjxm030)
摘要:“优师计划”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想信念直接关乎着乡村教育教学的发展,然而当下“优师计划”师范生存在教育情怀淡薄,职业认同感低;内生动力不足,被动大于主动;职业规划缺乏,前进方向迷茫等理想信念现实问题,因此亟需将将教育家精神融入“优师计划”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各环节,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榜样引领等加强教育情怀的培养,使全体“优师计划”师范生认同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涵育教育情怀,坚定从教初心。
关键词:“优师计划”;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理想信念教育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第 39 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了科学论述[1]。
“优师计划”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教育情怀直接关乎着乡村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亟需将教育家精神融入“优师计划”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涵育优师学生的教育情怀,使其坚定从教初心,毕业后走上讲台,不仅成为教给学生知识的经师,更成为教会学生做人的人师。
一、教育家精神融入“优师计划”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 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2]。“优师计划”师范生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从教生涯中全身心奉献给教育事业,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切实反思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扎根基层教育的身份认同,树立改变乡村教育的责任担当。
二、“优师计划”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现状审视
(一)教育情怀淡薄,职业认同感低。
过去十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转变为普及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优师计划”师范生在校期间按时完成培养院校规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取得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便可由定向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做好就业管理工作,确保有编有岗,这样的政策利惠对很多学生及家长产生吸引力。
教育情怀能够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守,“优师计划”师范生因需扎根基层,更需要厚植教育情怀。而基于为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铁饭碗”工作而进行的选择,让部分优师学生职业认同感较低,对为师从教的职责使命的认识出现偏差。
(二)内生动力不足,被动大于主动。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潭水。“优师计划”师范生作为“准教师”,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通用知识,这便要求他们激发内生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不仅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信念、锻炼其学习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而且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学业情况、班级学风建设[4]。
与其他师范生相比,优师学生因定向就业、有编有岗,不存在考研深造、教师编制考试等较强外部竞争压力的刺激,他们在大学期间容易产生“躺平”心理,不追求提升课程的学分绩点,仅仅是抱着不挂科的心态“应付”学习;学校各类竞赛活动参与积极性低,仅仅是抱着能毕业的心态“应付”生活[5]。伴随个人学习态度的消极与怠慢,进而影响班级整体学风。
(三)职业规划缺乏,前进方向迷茫。
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从精神层面引领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部分优师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积累,选择专业并不是出于主动的意愿,而是因为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被动做出的选择。在校期间,没有坚定的教育理想支撑,也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指导,他们极易出现对未来感到迷茫,职业规划不清晰等现象。
三、教育家精神融入“优师计划”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探析
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将教育家精神融入“优师计划”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各环节,使全体优师学生认同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一)深化课程思政,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课堂教育教学中。
1、发挥思政理论课的关键作用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环节。任课教师要将广大教师在长期育人实践中积累的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课堂,深入挖掘育人资源、精心设计育人元素,大力讲好人民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与感人故事,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感染力。
2.发挥其他各门课程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程要把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将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融入师范教育场域,使教育教学达到深入学生、深入心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注重实践实效,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育实践活动中。
将教育家精神融入“优师计划”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通过假期实践、教育实习、师范生技能培养等一系列的“实践套餐”,使优师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认真自我评价和总结,增强对教师职业角色的理解认同。
1、模拟课堂:锻炼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板书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课堂设计能力、气氛调节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2、粉笔字板书设计:提高学生书写规范度、布局合理度、版面整洁度、字体美观度等。推动优师学生自主进行粉笔字书写训练,提高师范生粉笔字书写能力以及板书设计能力。
3、普通话主题演讲:学生尽情发挥自身风采、主张观点及演讲才能,以独立的角度和方式,阐述对“教书和育人”的理解。提高优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修养。
4、师范生暑期小学期培训:围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新课标解读、高考试题解析和学科竞赛指导等内容,通过名师示范、专题讲座以及实践技能指导等形式开展。全程助力“优师计划”师范生砥砺教育情怀,提高从教本领。
5、师范生相关竞赛经历:鼓励优师计划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如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学教具比赛等。以赛带练、以赛促练,夯实师范生教学基本功,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
(三)树立典型案例,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榜样示范引领中。
理想信念与教育情怀的养成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培养“优师计划”师范生理想信念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榜样示范来激发教育情怀的生成和升华。
1、教师访谈报告记录:学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访谈,返家乡、回母校,采访优秀教师,完成访谈报告。提升优师学生综合素质和对职业的认知度、认同感。
2、名师与师范生面对面讲座:学生近距离聆听中小学教学名师分享教学经验,搭建优师学生与教学名师面对面交流平台。在感受名师个人魅力、汲取名师教学智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热爱和教育教学能力。让在学生看、听、说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并以此促进能力发展,为今后教书育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新华社.习近平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EB/OL].http://www.news.cn/2023-09/09/c_1129854340.htm.
[2]崔燕.习近平青年观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82-85.
[3]施冰心, 刘成. 当前大学生学习源动力现状及其提升策略探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22, 44(3): 305-310.
[4]周继良,匡永杨. 乡村定向师范生学习动力何以式微——来自焦点团体访谈及其编码的验证 [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 42 (Z2): 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