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思政育人功能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8
/ 3

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思政育人功能路径研究

付琳 卢博文

(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不仅是重要的物理空间,而且是具有丰富育人内涵的精神家园,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从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为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以社区空间为支撑,为学生成长搭建润物细无声的个性化成长服务空间,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回应学生期待、有效引领学生成长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学生社区、新时代、育人

高校学生社区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承载体,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全覆盖,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空间。

一、高校学生社区思政育人功能现状:

(一)高校学生社区思政育人资源整合不足:在现有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中,思政育人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整合,导致教育资源浪费。此外,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高校学生社区思政教育活动呈现出一定的碎片化现象。

(二)高校学生社区思政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当前高校学生社区思政教育活动主要以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开展,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高校学生社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滞后:部分高校学生社区思政教育队伍人员配备不足,且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这使得思政教育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影响了高校学生社区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

(四)高校学生社区思政教育氛围不浓:部分高校学生社区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思政教育氛围不浓,影响了大学生在社区中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区的思政育人功能,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丰富教育内容。除了传统的思政课程外,我们可以在学生社区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讲座、沙龙、实践活动等,以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营造注重交流、人性化、多元化、共享化社区功能。

1.开展学生社区党团主题教育和文化建设活动。在学生社区举行主题党日团日、主题班会,开展基于学生社区的校园文化、素质拓展等活动,将校训校歌、校史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教育资源的丰富内涵融入其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初心使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在内容上加强功能性。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生活习惯,掌握学生个性化数据,可以更科学地推进社区建设。数据分析可以很好地用于分析和分类学生的具体情况, 除了睡眠、作息等生活习惯, 学生入学后形成的学习生活节奏、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也是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数据基础。除了学生的基本信息,个性化信息的掌握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数据分析也能为学生宿舍调整、解决宿舍问题提供数据依据。社区的休闲功能、交流功能也需要不断完善,社区功能的提升,不仅仅是满足需求,更是高校人文关怀的体现。社区配备有培训、会议室,能够在社区召开小型会议和小型培训,会议室的设置更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开展。社区同时具备心理咨询室, 为学生宣泄情绪、缓解烦恼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思政教育团队,包括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应加强对团队成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高质量的思政教师是思政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讲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助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结合十大育人体系,通过搭建学生社区辅导员工作室、育人工作坊等载体,重新整合资源,搭建辅导员、班主任交流学习平台,重点培育,全面进步,不断提高思政育人的效能和水平。

1.学校、二级学院、三级学院、年级组党政领导干部带头走进学生社区,上好大学第一课,设立包联人,负责各社区版块,了解学生思想状态、生活状态、生活需求及发展需求,切实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

2.全体辅导员入驻在学生社区第一线,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实施辅导员“沃土工程”“贴心工程”“辅导员接访工程”,深入开展贴心服务,并将辅导员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情况和效果纳入辅导员评价体系当中。总公寓办全体党员干部、领导老师入住学生宿舍,肩负起公寓楼长的责任,既是“管家”“亲人”,又是“导师”“知心人”,更是“旗帜”和“方向”。

3.专业教师进驻学生社区。组织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学业导师,引导学生科学认知所学专业,指导学生做好专业规划,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研习惯,有目标地提升职业素养,合理构建发展路径规划。依托思政教育平台,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时政热点,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让德育的小溪流淌在每一个社区课堂中,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4.后勤服务队伍进学生社区。组织社区内后勤组织及相关服务人员,如食堂服务人员、宿舍保洁员、后勤水电维修人员等,为学生社区提供服务保障,吸纳社区学生合理需求及改进意见并及时反馈、及时落实,切实提升学生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

5.校外辅导员队伍进学生社区。聘请企业家、劳动模范、时代楷模、辖区派出所民警、优秀校友等,组成校外辅导员工作队伍,把最新成果、前沿项目、鲜活案例、创业就业事迹带进学生社区,促进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深度融合。

6.家长队伍进学生社区。建立学校、家庭、学生社区,充分发挥家长联席会的作用,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完善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制度,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相互沟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学生社区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责和权利,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规范其行为举止,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1.加强领导,建立完善的管理保障机制。成立“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将社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学业、管理、服务等工作同时部署,建立完善的学生社区组织架构、健全的工作队伍、配套的政策和制度,配备充足的建设资源、场地、软硬件条件等,统筹推动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建设。

2.坚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打造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开展思想、学业、生活、就业、心理等帮扶活动,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真正把思政教育做到学生心坎里。

3.构建党政同心、一体推进工作格局。实现党员网格化,把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与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让每一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按部就班,找对位置,发挥作用,岗位成才;让脚下沾满基层的泥土,放下利和权,当好“宝塔尖”,用好临近层,“画”好同心圆,拿出总体思路和顶层设计,全面领导、全面指导、全面督导、全面过问。

4.自我管理: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管理,成立学生自治组织,通过制定规则、开展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

(四)健全工作队伍。将社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学业、管理、服务等工作同时部署,建立完善的学生社区组织架构、健全的工作队伍、配套的政策和制度,配备充足的建设资源、场地、软硬件条件等,统筹推动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建设。学生社区“一站式”多功能拓展也需要和多方治理相结合,将学生社区的功能区域与校园各个管理部门对接,如社区学习空间统筹到学校教学部门、社区休闲与交流空间统筹到学校基建或后勤部门,形成学校统筹规划、学生参与具体落实的长效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协调心理健康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入驻,让“一站式’社区功能更加齐全。

(五)创新教育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新媒体、网络平台等,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覆盖面。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1.推动“智慧教育”融入社区,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调性。把握发展趋势,推动大数据“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发展。应当把软件与硬件数据打通,包括人脸门禁、数据驱动、互联网社区运营,突破传统思维,善于用互联网思维建设“线上+线下”学生社区的同向同行。实现建设学生电子档案、学生综合分析、学生成长报告一网通办。使学工及学生大数据平台全面贯通,满足学工信息化系统建设,形成完整的“一站式”学生线上社区,打造“网络育人+社区育人”新阵地。

2.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依托学生社区辅导员工作室、党团活动室、自习室、多功能活动室、国学馆、心理解压室等育人空间,与学生“一对一”“面对面”的个性化、精准化地进行情感交流互动,让学生“足不出户”接受思想解惑、心理解压、学习解困、生活解难、就业解忧,全身心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实现学生八小时外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线。学生社区是学生自然、真实、放松的生活场域,生活化特征的情境对于破解常态环境中的复杂问题优势突出,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效性的理想场域。学生之间通过日常的生活中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彼此影响,从“住在一起”“学在一起”,到“玩在一起”“爱在一起”,实现更完整的朋辈互助成长。

(六)建立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社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通过收集学生反馈、观察学生表现等方式,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建立畅通的意见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就社区建设、思政教育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结语

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不仅是重要的物理空间,而且是具有丰富育人内涵的精神家园,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区空间已由单一生活功能向多元综合功能拓展,日益成为集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高校社区建设提升了学生社区的教育和服务功能,解决了许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实现了思政教育和服务学生、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陈少雄.学生社区,创新思政工作新载体 [N].光明日报,2017-08-03.

[2]王懿.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实践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03):17-18.

[3]范志红,龚晓会,刘睿.以公寓社区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政工作育人模式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4]李昕.营造“三全育人”生态圈:高校思政工作“新三同”的理念与实践 [J].中国高等教育,2020 (17).

[5]张景莹.大学管理心理学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256.

[6]薛东,翁祖彪.基于居民美好生活的社区公共空间构建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作者简介:

姓名:付琳(1988年11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            现供职单位:河北外国语学院,职称:副教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河北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思政育人功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HWSZ202421)的最终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