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玉泉校区 437100
摘要:2023年4月,国家教育部等十七个部门一起发布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综合培养学生,促进心理健康。还提出“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心理健康,发挥体育在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方面的作用,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全面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支持学校全面、高质量地提供体育课后服务,努力确保学生每天有1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掌握1—2项运动技能,通过体育锻炼获得乐趣、增强体质、完善人格、磨练意志。”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学校体育文化入手,以全面发展育人的要求为基础,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任务,聚焦运动成就生活,体能促进健康的总体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体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减轻学习生活压力,调节不良情绪,培养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和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之心,以体育之智。在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同时,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更好地实现全体学生“健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总体目标与美好愿景。
关键词:体育文化;健康意识;体育;应用
1.研究目的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单有止痛的良效,还是一种天然的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促进社会交往,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到“关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为了改善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队伍培养、主题比赛等多种方式,积极实施青少年体质监测提升工作,发挥体育教育人员的重要作用,完善学科教育体系。采用运动注意力转移法、运动情绪宣泄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运动心理干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水平,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深刻理解“运动创造活力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主动性,逐渐强化学生的自主体育意识,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也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和澎湃的力量。
2.研究方法
2.1行为研究法
行为研究法是一种直观且有操作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实施、验证、修正等手段来获得研究成果,具有实践性强、实施具体、目标清晰等特点。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中,能根据具体操作来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力和强大的意识。因此,行为研究法中,调查者能够初步建立理性认识,尤其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呈现出的状态,便于老师调整与优化学校体育文化活动构建。
2.2实地观察法
在实地考察中,第一手资料相对容易地获取,主要是教育人员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得到直观、生动、感性和真实可靠的资料。然而,由于实地观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往往只是表面现象或是外部联系,难免会受到教育人员的个人思想情感及偏好的干扰,主观因素较为突出,以致于难以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故此,需要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运用,以取得更为全面、客观的研究成果。
3.结果与分析
3.1实施互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合作意识
在实施过程中,需结合学校体育文化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组织合适的体育活动,打造符合本校学生需求的体育实施活动。同时,采用分层随机整群的原则,准确选择观测样本,以了解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以点带面,解决当前因缺乏体育运动而引起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危机[1]。例如,定期开展“趣味体育运动会”,设置蚂蚁搬砖、奔跑吧毛毛虫、接力跑、拔河比赛以及袋鼠跳呀跳等多种有趣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现智慧和默契,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本着欢乐、和谐、健康的宗旨,学生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配合默契,将单纯的体育运动转换为竞技加游戏的形式[2]。通过互动体育教育,使学生们参与比赛时充满了热情和拼劲,加强团结互助的合作意识,提升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畅快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展现出拼搏的风采和青春的力量,同时提高心理自助和互助的能力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体育竞技的乐趣,更是从日常繁重的学习与生活中解放出来,释放压力,愉悦心情,充分享受到运动带来的无限乐趣。
以学校体育文化滋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成。一方面,以常规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课外锻炼、比赛活动等为着力点,要把体育锻炼作为学生活的一部分,开全、开足体育与健康课,有效破解制约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体化指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体育文化培育条件,确保学生能够自主决定,更加科学,体现多样化和可选择性,纠正片面做法,实施差异化体育活动[3]。
让校园充满健康活力,让学校拥有体育品牌。学校体育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在运动会、主题教育、体育竞赛等活动中能充分体现,通过不断开展上述活动,孕育出属于自己的体育文化。一方面,学校能够在不断开展的活动中扩大运动的影响力;一方面,学生们在不断参与中,培育和养成积极参与锻炼的意识,在锻炼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养成健康意识。体育活动就成为了学生调节学习状态、舒缓疲劳压力和相互交流沟通的轻松一刻。为此,学校方面应当积极探索,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体育活动,不定期组织一些体育类学科活动,让“花式”体育让校园“燃”起来。如学校的体育器材室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在课间时间依照学校体育器材室借还规则拿去自己喜欢的足球、毽子、乒乓球、跳绳、陀螺等器械尽情活动,同时学校勇挑安全“担子”,保证让所有学生安全玩、开心玩。当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学生们才能尽情参与其中,快乐健康成长。
3.2引导创新体育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体育新形态
为了实现教育的叠加效应,为了给学生身心健康赋予力量,为了增强校园活力,构建学校体育文化,实现文化与体育的融合,实现体育与文化的“双向奔赴”,关键在于坚实而强大的基础、共享共育的教育和体育资源、不断激发新火花的良性竞争。我们要秉持“礼为用,和为贵”的态度,倡导在有效的对话中注重明德格物、立己达人。学校以体育活动为基础,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培养学生团结、奋斗、友谊、公平、尊严等体育意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方向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比如,体育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实现心灵的净化。
学校体育文化的培育,既要明确目标,找准方向感;又要增强实效,找到幸福感,致力做好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养成工作。启发学生开拓体育运动新形态,将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学生能够主动通过探索体育运动新形态,例如积极参加篮足球比赛、课桌舞大赛、田径竞赛、趣味体育大比拼等活动,从中获取运动带来的酣畅淋漓和身心愉悦状态,在运动过程中强化团队意识,助力学风校风发展。同时不断孕育学校特色体育文化,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植全校学生的健康意识[4],例如举办体育游园会,鼓励学生积极创设多样化体育游戏活动。学生在运动中寻找更优秀的自己,积累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和自豪感,这样所形成的学校体育文化,不仅能够以此来反哺学生,让学生在面对生活和学习的挑战时不断实现自容自洽;还能使体育变成激动人心的互动探索、赏心悦目的活动体验,补齐学生体质健康短板,助力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收获积极乐观的健康状态。
另外,为学生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需切实改善学校教学和体育活动条件,同时,整合社会资源,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有力联结,守护学生们的体育活动,成为促进青少年踔厉奋发的磅礴伟力,最终达到健全身心的效果。
4.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由于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淡薄、生活作息不规律、沉迷于手机网络等原因,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呈现下降趋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镜”“豆芽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部门、各地陆续推出了政策措施,加强了体育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融合,实施了“双减”政策,旨在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填补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不足,对于推动教育现代化、构建健康中国也有着重要意义。学校体育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人生态度,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不再偏重文化而轻视体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刘会平.疫情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健康素养之探析[J].体育科技,2023,44(03):41-43.DOI:10.14038/j.2023.03.015.
[2]王旭东.浅谈新时代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文化发展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建立[C]//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2020年体育史年会论文摘要集.陕西中医药大学;,2020:1.DOI:10.26914/c. 2020.052711.
[3]叶宇,毕浩文.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健康意识发展路径的影响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113-114.
[4]赖伟杰.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塑造健康生活方式——关于提升中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可行性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