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外国语附属中学 邮编:050000
摘要: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论述将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具体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的各个领域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考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辨,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人文关怀精神与理性思辨能力。本文就如何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开展思辨训练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作文;思辨训练
引言: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项能力要求。因此,在高考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结合当前作文教学现状和时代发展需求,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思辨训练。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我国基础教育正在逐渐进行全面的转型与升级。其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促使我国的教育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在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已发生改变,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趋势下,要想取得语文考试高分,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语基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因此,加强思辨训练势在必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语文学科而言,思辨能力不仅是学生的基本素养,更是高考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指标。它不仅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情趣等密切相关,而且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辨训练尤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形成观点,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材料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分析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对观点进行辨析,通过辨析获得不同观点间的区别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思辨”训练与“论证能力”训练的区别
从字面上看,“思辨”与“论证”在内容上有交叉的部分,但也有本质的区别。思辨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形而上的思维活动;而论证是一种认知行为,是一种基于理性判断的论辩活动。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审题立意”作为作文的第一步,其主要任务就是对材料中所给信息的分析和思考,然后准确提炼出关键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是文章写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作文取得高分的基本保障。但是,由于高中生缺乏相应的训练,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项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二是讲解答题规范,帮助学生掌握作文技巧;三是明确答题思路,指导学生逐步完善答案;四是精讲例题,示范解题过程,让学生模仿练习;五是学生自己练习,老师适时点拨,提高写作水平。“论证能力”是指根据给定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进行合理的推论,以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认同的能力。这里的论点和论据都必须是正确的、符合逻辑的,否则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培养高中生的论证能力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做,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好处。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实践。
三、思辨训练应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积累
阅读是思辨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积淀,就谈不上有什么思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课内课外积累少、知识匮乏,肚子里没货,怎么可能有好的思辨能力?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正是这个道理。一个人若能博览群书,视野开阔,见多识广,其思想与见解自然会与众不同。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逐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要想使自己的思想观点更加深刻、新颖、独到,必须认真学习前人的著作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博览群书,不仅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宽写作思路,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当然,对于高中生来说,需要精读的书目比较有限,这里建议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报刊杂志,如《读者》《意林》等。这类刊物短小精悍,观点鲜明,可读性强,同时还配有精美图片,用来作为习作素材,将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另外,根据高考命题趋势,每年的作文试题都会在材料中给出若干个关键词,要求考生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论述,因此,平时训练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并结合相关实例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如何实现思辨训练与作文内容的结合
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思辨训练与高中生作文相结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以及作文题目中的中心词,围绕这些重点进行论述,既符合作文写作要求,又能充分体现出自己的思辨意识。思辨要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有血有肉,而不是空洞无物。例如2024年高考全国卷Ⅰ卷的作文要求考生以“人工智能”为题,写一篇文章。因为,尤其从2024年开始ai智能越来越普及,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也越来越广泛,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现实工人等方面的思考也是需要更为深入。所以在今年的高考试题当中就出现了人工智能为题的作文写作要求,那也就要求教师也要关注时政热点以及时代发展的现状,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辨训练,让学生能够思考多个方面,以人工智能为题,首先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对待人工智能的发展,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会是怎样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辨时,一定要让他们看到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时代内涵,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用思辨去思考生活的目的。
综上所述,高考作文命题也由以往单一的题目,逐渐转向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等多种形式,给学生的写作带来了更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审题困难,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能够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述。因此,本文以新课标为依据,探讨了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思辨训练的相关问题,旨在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朱娟.浅议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作文思辨训练的必要性[J].学周刊,2024,(18):103-105.
[2]李重,陶田欣.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语文高考作文的新趋势及应对之策——以2023年语文高考作文题为例[J].学语文,2024,(02):86-89.
[3]王嵩.基于新课标下的高中议论文写作序列化教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