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枣庄,277160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要扎实推进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持,促进城市高速发展,吸引优质人才,枣庄市打造了“榴枣归乡”项目。本文运用SWOT分析枣庄市“榴枣归乡”项目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威胁,为促进高校大学生扎根枣庄,实现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的就业,让城市发展与大学生安居乐业共生共荣,提出了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榴枣归乡 大学生 SWOT 策略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为大学生留枣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扎实推进“榴枣归乡”工程落实落地,助推城市与大学生发展同向同行,共生共荣,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一、SWOT分析大学生留枣就业创业现状
SWOT又称为态势分析模型,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运用SWOT理论分析枣庄市促进大学生留枣就业创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查找引进大学生留枣就业创业出现的困境和不足之处。
(一)大学生留枣就业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枣庄处在山东省最南部,交通发达,处在京沪高速铁路和京沪铁路这两个中国经济最繁盛最活跃的经济带上。同时京福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2.政府重视做好大学生培养引进工作。打造“榴枣归乡”工程,出台一些列人才引进政策,内容涵盖了就业支持、创业激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才引育、来枣就业创业服务保障、就业创业平台载体搭建等6大方面,全方位、多举措对各层次大学生给予支持措施和待遇落实办法,确保优秀大学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同时在大学生住房补贴、配偶子女入学、医疗健康、城市休闲等基础配套上下功夫,解除留枣大学生后顾之忧,让人才扎根当地,真正发挥效能。
(二)大学生留枣就业劣势分析
1.经济发展基础仍显薄弱。城市的经济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大部分人认为经济薄弱地区无法像经济发达城市提供高薪职位和发展机会。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枣庄也面临转型关键期,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根据自身优势,紧跟国家战略发展脚步,打造重点产业,培育新动能,实现逆势增长。
2.本地大学少。枣庄在教育公布的高校名单中目前只有枣庄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枣庄职业学院三所大学,其中本科院校只有1所。这就表明枣庄需要优秀大学生大部分需要通过引进的形式,人才引进无论在宣传、政策扶持、配套服务等各方面都需要比其他城市更有优势才能吸引高层次、高水平的大学生来枣定居。
3.当地资源开发不够。枣庄拥有众多生态和红色旅游资源,目前有1个5A级景区台儿庄古城,12个4A级景区。丰富的非遗文化和特色美食都是枣庄打造城市品牌,增加城市吸引力的有力资源。文化、自然、生态、旅游的统筹力度不够,整体呈现吸引力不够,各县市之间单打独斗,旅游项目宣传策划创意不足,更有简单依赖门票经济。各景点交通不便,目前只有台儿庄古城有直达专列,其他景区,尤其景区之间,并没有直达交通,旅游的基础配套跟不上,首先会劝退很多游客。目前,只依托台儿庄古城在全国的知名度,但门票贵,娱乐项目、特色景点、文创产品开发不够,将唯一的5A级景区变成快餐型消费,再加上周边城市也在建造古城。这就对枣庄文旅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大学生留枣就业机遇分析
2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枣考察,了解了当地石榴产业发展情况。让万亩榴园、枣庄市被更多大众所熟知。枣庄政府也在紧抓热度,多举措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随着近几年整体经济环境不景气,大城市持续减招,不停裁人,就业难度、压力不断增加,越来越多人才愿意聚集在小城市,三四线城市持续向好。
枣庄学院新老校区都已投入使用,未来几年会不停扩招大学生,计划几年内达到在校人数翻番。作为枣庄本地唯一的二本院校,有着较高的办学质量和声誉,培养了大批的优秀高素质人才,本地大学生是政府最应争取的有效人力资源。几年的求学生涯让大学生产生了天然的熟悉感,建立起来稳定的社交圈和人脉资源,同时又有很多同学、情侣一起留在求学的城市,对未来工作的稳定性增加了砝码。高校的扩招不仅仅意味着吸引了更多高素质人才来枣,同时从衣食住行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也有明显的效果。
(四)大学生留枣就业威胁分析
城市想要发展,离不开人,更离不开优秀大学生。各一二线城市为吸引优秀大学生,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用“真金白银”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开出优厚的福利待遇,这对其他三、四线城市招才纳士造成了极大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二、“七位一体”稳定人才队伍
“七位一体”模式打造枣庄市人才引进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参考方案,推动“榴枣归乡”工程人才发展战略落地。枣庄市人力资源受到地理位置、战略定位、文化传统、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制约,在人口数量、质量、流向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因此要分析枣庄市人力资源匹配的短板,有效清除优秀大学毕业生流入的障碍,扎实推进“榴枣归乡”工程。
(一)政策保障
政策是吸引优秀毕业生的风向标。积极优化大学生引进、培养、激励政策,完善配套服务举措,优化人才政策内容,健全人才政策体系,为优秀毕业生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广纳天下英才的胸怀和诚意。健全大学生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实现“事业留人”。不断深化人才制度改革,为实现精准引进、壮大大学生队伍、优化大学生培育、创新驱动发展,要根据实际情况开通绿色通道、“一人一策”、柔性引进等多形式。“榴枣归乡”项目在实现引得来人才很重要,后期能将优秀毕业生留得住、能发展更重要。要做好各项政策的衔接,全面打造留住大学生的制度优势、服务优势,落实好各项政策,及时发放补贴,让“榴枣归乡”的优秀大学生无后顾之忧,扎根落脚,与城市相生共荣。及时评估“榴枣归乡”政策的各个方面,对各个职能部门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考核,做好政策实施的反馈工作,不断优化大学生引进政策,始终保持政策导向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大学生在城市发张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各城市在抢大学生上开足马力,优化大学生激励政策,最大程度发挥大学生作用,引育结合,健全人才政策保障体系。合理化大学生激励机制能有效减少人才流失,充分发挥个体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精准引进
树立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引才观念,根据枣庄市6+3产业体系,明确哪些产业需要多少人才,合理布局大学生引进的数量和结构,精准引进能够促进枣庄市6+3产业体系关键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发展的团队和人才,做到精准引才,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快速升级迭代。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积极进入高校,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招引城市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做好大学生引进计划,不但要引进支撑产业、传统产业的大学生,更要根据未来城市发展布局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分梯次赋能新质生产力,努力为城市未来发展构筑新的战略支点。将高层次大学生引进补贴从投入型转变为绩效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拓宽岗位
加快构建具有枣庄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老工业煤城向现代化产业转型,拓宽大学生就业岗位。提升岗位质量,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加大科研投入,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人才跟着产业走,政府要指引好风向标,科学合理规划、引导产业聚集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合理优化资源及高效利用,才能吸引更多高水平、高层次大学生聚集。人才与城市发展是一场双向奔赴。
用好当地独特优势,打造文旅品牌,为地方经济注入新动力。从爆火出圈的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尔滨的冰雪世界、贵州“村超”、西安大唐不夜城、河南开封王婆说媒等。深挖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地域风情特色美食、丰富的非遗文化、著名景区等,提升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配套服务的提质升级,从吸引人到留住人。哈尔滨仅在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经济增值164.2亿元,也只有文旅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形成如此强大的消费吸引力。文旅品牌直接拉动相关产业的增长,如餐饮、交通、住宿等。同时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枣庄,进而吸引大学生愿意来枣游玩,留下定居。
只有提供更多高质量、有前景的工作岗位,才能吸引大学生留在枣庄,让学成的学子归家建设枣庄。
(四)重视宣传
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加强对枣庄市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多媒体平台联动的宣传方式,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确保企业和重点群体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提升枣庄市就业创业政策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详细解读各项惠民政策,做好政策咨询、答疑解惑,实现零距离交流互动,让好政策变得有温度,切实解决就业难,信息差问题,提升民众幸福感。通过政策解读宣传片、动漫故事等喜闻乐见、易于传播的形式,在朋友圈、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主阵地,扩大覆盖率。提升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分层次分类别,深入浅出,选对方式将好政策有效送出去。抓住政策宣传的关键期,针对大学生就业、应征入伍、企事业招聘时间段,做好相应政策宣传,用好“就业宣传月”。
(五)人文关怀
加强人文关怀,切实做到“感情留人”关心大学生,尤其是外地来枣大学生。关心年轻人才的家庭生活,免除后顾之忧,从婚姻、就业、住房、户口、教育、医疗等方面开设绿色通道,对城市更有归属感,能有看得到、摸得到、靠得住的前途未来,提升幸福感,解决民生重大问题,让城市发展与人才安居乐业互助共赢。完善重大节日的请假、探亲制度,并能给予相应补贴,确保外地人员每年回家探亲。做好配偶随迁安置,确保岗位对等、待遇不降,从根本上解决后顾之忧。政府要经常下基层,调研当代大学生所需所想,了解企业困难诉求,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服务,发挥“榴枣归乡”工程的最大效用。人文关怀确保“榴枣归乡”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六)创业扶持
创业对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改善社会就业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强、乐于探索新鲜事物、勤于思考、知识面广、富有创造力等优势,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创业资金不足,启动资金不足可能是大学生创业中最严峻的一个挑战,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没有什么稳定的经济来源或者经济基础,还有相当多的贫困生,更要着急先挣钱解决温饱问题,没有充足的后盾去支持他们尝试创业。社会经验相对缺乏,看待事情相对理想化,碰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市场敏锐度都不够,社会要比学校复杂的多,一直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弱很可能被骗,损失惨痛。创业失败不是打游戏,可以随意重新开始,很有可能就会万劫不复。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方向与市场需要存在偏差,缺乏团队合作和管理经验,面对困难时抗压能力差。专业化系统化创业教育缺少,学校中学习到的创业知识大多都是皮毛,很多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师资严重不足,甚至讲授这门课的老师自己都没有创业过,学校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可能完全和实战中的创业相脱节。通过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加强培训、外部环境监管、场地支持、成果转化等方式推动枣庄市创业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加大对毕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设立奖补政策,补贴与奖励双向进行,推动大学生创业动力、就业创业指导和政策倾斜,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多舞台。为大学生提供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开拓全球视野,传授经验,指点迷津,拓宽思路,提升创新能力。
(七)平台搭建
探索枣庄经济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用好互联网平台、直播带货、文创旅游、人才引进、招商引资,为大学生提供发展需要的空间和平台。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山东项目、三支一扶、人才引进政策。搭建智慧就业平台用数字技术赋能就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匹配岗位,为广大求职者和招聘单位提供更精准,更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提升就业匹配度和成功率。搭建智慧就业平台可以扩大招聘范围,方便用人单位与招聘者更直接对话,招聘到更优质的大学生。搭建创业孵化平台为大学生创业团队和创业公司提供各类支持服务,从资金、资源到如何选择创业方向、规避风险,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创业成功率。搭建技能培训平台构建终生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打造多领域技能培训,注重深化多层次人群培训内容,通过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促进高质量就业。技能培训对城市就业稳定、提升职工收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作用。搭建零工就业平台,随着经济飞速发展,零工经济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视灵活就业群体,有效解决信息匹配度低、权益保障不充分、市场秩序混乱、发展受限等问题,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就业帮扶、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服务,提高上岗就业能力,盘活闲置劳动力资源。同时,提升灵活就业群体的保障,让他们老有所依、伤有所赔、病有所保,建立公平、安全的市场环境。搭建实习见习平台为在校大学生了解工作要求,确定职业目标,做好自身定位,为毕业找工作做好规划和准备,提升就业能力。规范化实习见习服务,有针对性的推荐实习见习岗位,做好跟踪服务,积极落实生活保障补贴,扎实高效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见工作。同时,增强在外地就读的高校大学生与家乡的联系,鼓励高校大学生毕业后返校就业、创业,助推家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搭建双向就业桥梁,拓宽渠道,推动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打造产业体系,发展特色型产业提升城市吸引力,以高能级优质产业建设提升城市聚集力,汇聚更多高质量人才。注重城校“双向奔赴”。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了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高校应将坚持服务地方为己任,根据地方创新驱动发展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人才培养的摇篮、文化传承的使者、基础研究的生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要将高校学科结构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大校企合作,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培养输送优质毕业生,选派优秀青年技术骨干教师到企业培训指导促进产业升级。地方为高校发展做好后盾,为高校提供资金、场地支持,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地方各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平台。
枣庄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在软硬件上和一、二线地市有明显差距。要想最大限度发挥“榴枣归乡”项目作用,获得人才红利,需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结合自身优势,研究人才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新思路、新机制、新对策,做到吸引、培养、留住、用好优秀大学毕业生。本文从七个维度展开论述,提供科学性、系统性、易操作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其他地市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参照。
参考文献
[1]马卓.山东省菏泽市人才引进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22.
[2]沈珊珊.南昌市人才引进政策的优化研究[D]南昌大学,2022.
[3]刘世云.县域人才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以D市Q县为例[D]山东大学,2018.
[4]张爱芹,赵紫名,李响.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精准化的必要性与路径探索[J].高教研究.2023(11):46-48.
[5]杨洋,陈世纪.影响涉农专业毕业生留省就业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吉林省属高校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3(6):13-1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枣庄市社科联应用研究课题(新质生产力专项)“全链条、多举措助力大学生‘榴枣归乡’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ZLX202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