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青少年宫
摘要:近年来,职业生涯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要相互渗透、整合,以及职业课程要作为一个体系贯穿基础教育各阶段。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职业体验是综合活动实践方式的有效推进途径之一,要求中小学校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将包括职业体验等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其中并整合实施。
关键词:青少年;职业体验;课程设计
当前,职业体验教育多以讲座或半天、一天的参观体验活动为主,在课程安排和策划组织上均不够系统和全面,基本停留在职业认知和浅层次体验层面。青少年宫是实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开展青少年职业体验教育方面,青少年宫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形成校外职业体验课程要素,开发与实施校外教育青少年职业体验课程,满足青少年个性化发展需求。
一、体验课程的建设目标
(一)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陶行知先生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只读书不劳动是“书呆子”,只劳动不劳心是“田呆子”,唯有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直被视为教育的短板。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职业体验是劳动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劳动能逐步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实现生产劳动同智育的结合,在劳动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二)实现对学生的职业启蒙
职业性“向”三层次理论包括:职业趋向、职业取向、职业去向。职业体验就是要减少将来盲目的职业去向,让更多的学生能根据兴趣爱好确定职业取向,甚至少部分学生能实现职业趋向。体验是手段,启蒙是目的。青少年正处于低级心理活动向高级心理活动的过渡期,在这个阶段开始接触职业体验,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还有利于其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体验的课程要依托兴趣社团的资源,通过多样的启蒙课程,帮助学生发掘专长,激发进一步探索体验项目的行为,启发学生的职业蒙昧状态。
(三)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同样也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体验是让青少年感受生产劳动,消除学生、家庭、社会对劳动和技术工人的偏见的最好方式。在职业体验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能主动体验各种职业的运作方式、感受职业劳动的艰辛、思考劳动的意义。总之,职业体验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觉悟,激发学生对劳动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工匠精神的价值观。
二、职业体验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低
综合实践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四种方式: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但在普通教育阶段,多数师生对职业体验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地以劳技课代替了综合实践活动。对部分学校来说,青少年参加职业体验活动是临时任务。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设计体验任务,课程教学还是以兴趣社团活动为主。对职业体验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资源建设严重缺乏,是影响青少年职业体验效果的主要因素。
(二)职业性淡化
虽然职业体验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大部分只教授、练习一些简单的技能操作,淡化、偏离了职业体验的初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体验课程的开展缺少指导性标准。职业是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也是落脚点。“职业是起点”,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围绕职业的大方向开展,不以产品、作品作为考核的最终依据。注重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以兴趣的培养、职业的认知为出发点。“职业是落脚点”,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实现青少年从职业去向到职业取向的转变。
(三)体验性不强
体验是职业启蒙最有效的方式,强调的是生产过程的参与和现实模拟。但体验过程中常出现青少年不知如何体验,或者参与度不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生产过程安全要求高。在现代化的制造车间,安全生产要求上岗必备的技能,学生无法快速掌握,甚至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亲自实践的可能性很小,这不但不能起到职业启蒙的效果,还会增加畏惧心理。二是生产过程专业性过强。由于教师设计体验课程的经验不足,当体验设备操作流程繁杂、体验知识点要求偏高时,学生不能快速领悟,导致操作时手忙脚乱,无法快速融入体验活动中。三是教学理念落后。在组织体验活动的过程中,较多依赖现有的设备设施,没有采用智能科技、VR虚拟技术来模拟生产的过程,不能帮助学生较好地体验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给职业带来的影响,导致生活在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对参与体验的兴趣不高。
(四)连续性不够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活动内容要具有递进性。教育厅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对于活动课程的开设,小学一至二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则是依据课程新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但从目前的实际运作来看,学生的体验时间很少,达不到教育厅规定的标准与要求。从横向的角度看,要对职业体验的内容做一定的拓展与探索,要注意学期间的连续性、知识间的贯通性,让学生有感悟与认识的过程。从纵向的角度看,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职业体验学段目标是一个体验、认识、规划的递进过程。但在实际的课程开设中,教学内容前后之间的联系很少,甚至教学内容的对象并没有区分学段,学生在片面、零散的活动课程中体验到的职业经验有限,不能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整体感知能力。
三、青少年职业体验课程设计的方向思考
(一)明确设计原則
其一,适应性原则。适应性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又要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一方面,选择的职业类型和职业活动要能反映当下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各类职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认知水平与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体验内容。
其二,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通过真实情景中的实践体验进行体悟、体认,深入了解相应职业所应具备的素养,感悟职业精神。
其三,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指课程结构要多元和灵活,能够适应内容的更新和变化,在保证课程目标统一、内在逻辑关系合理的基础上,设置课程主题。同时,充分运用和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好区域特色资源。
其四,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强调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职业体验内容和资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如,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采用多种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对职业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二)形成设计流程
为保证职业体验课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课程设计流程上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首先,邀请相关课程专家与活动辅导员一起,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及职业发展特征,制定课程纲要。之后,活动辅导员与职业导师进行沟通,确定职业体验领域、体验任务和学习活动,明确课程目标、教学任务和学习项目。最后,活动辅导员、职业导师、助教等共同设置学习情境、制定具体学习方案、完成授课计划及评价。
(三)确立课程目标
其一,基于对《指导纲要》的解读和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学习,确定了职业体验课程的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职业体验活动,增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职业的认识,并在社会、职业和自我之间建立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与生活的规划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尊重每一种职业的意识。
其二,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立相应的阶段目标。具体而言,小学生能够知道从哪些角度了解职业,通过初步体验感受某一职业特性,能够根据兴趣理解评价一种职业,认同每种职业都值得尊重;初中学生能够简单分析某一职业的相关要求,能够在职业体验中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能够根据职业要求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并思考升学方向,能够根据职业要求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相关能力,着手生涯规划;高中学生能够理解某一职业要求,能够在职业体验中判断自己的职业兴趣并领悟相关精神,能够进行客观地自我评价,初步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四)丰富课程内容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在职业体验内容设计上主要分为六大类项目:研究型工作类、常规型工作类、实践型工作类、艺术型工作类、管理型工作类、社会型工作类。在具体的内容设置上,依据教育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进行设定。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较多地推出偏向实践型工作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职业体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与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职业的相关特点。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推出如IT工程师、医学实验室研究员等偏向研究型的工作;同时基于他们团队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迅速发展的特点,推出如居委会主任等偏向管理型的工作,并引导初中生关心那些关注度不高但又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职业。针对高中生开始对自身的生涯发展有一定思考的特点,引导他们对社会职业进行深入体验,促进他们深入理解职业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价值。
(五)注重课程实施
其一,建构社会职业信息平台。建构社会职业体验场所的信息平台,形成多渠道的信息互通,将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是有效实施职业体验课程的首要工作。在构建过程中,充分结合六类职业属性,各方在进行充分沟通商讨的基础上,形成职业体验方案。
其二,组建职业榜样导师团。选定职业导师是有效实施职业体验教育的核心要素。选择各行业和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全国、市级劳动模范,岗位能手、技术骨干等作为职业导师。职业导师可以借助专业知识帮助青少年认识职业特性,用亲身经历、生动故事帮助青少年理解相关职业的内涵,以身示范,带领青少年通过具体工作和项目,感悟相关职业的实践价值和职业精神。
其三,强调体验过程与方法。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职业体验课程可以按照认识职业、体验职业和感悟职业的步骤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职业要素和教育要素。在认识职业环节,聚焦职业内涵,通过实地参观、导师讲解,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职业,理解职业的社会价值。在体验职业环节,聚焦职业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简单技能或参与具体职业实操体验,将职业与学习之间建立联系,培养职业兴趣。在感悟职业环节,聚焦职业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心得分享、作品展示,理解职业精神,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并结合日常生活,有意识地培养生涯规划能力。
(六)强调课程评价
在评价主体方面,实行“三方评价”——教师评(带队辅导员和职业导师)、学生评(本人和同行学生)、第三方评(接受职业服务的人)。在评价内容方面,既可以是有型的具体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的感知和认识的提升。如学生的礼仪、与服务对象沟通的言语和表情、完成的调研报告和设计成果等都是评价的内容。评价应该贯穿于整个课程推进过程,借助个性化评价表,根据不同职业的特点,发挥各评价主体的作用。还要向学生发布评价要求与标准,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要求,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结语
职业体验课程是职业启蒙教育的行动纲领。在课程建设中,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职业性、体验性、连续性作为设计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协调管理,坚持质量控制理念,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对学生的职业启蒙,达到综合实践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金林祥,胡国枢.陶行知词典[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2]高山艳.课程建设:中职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关键[J].当代职业教育,2020(01):34-41.
[3]王昕明.区域推进职业体验课程包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8(27):48-51.
[4]万平.小学职业体验教育的课程化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7(09):15-17.
[5]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