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30
/ 4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研究

畅思夏1李萌2黄元元3

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十堰市 442000   2湖北山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十堰市 442000   3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十堰市 44200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双高计划”的推动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双高建设背景下,从激励主体及客体,利益关系,机制设计和价值认知四个维度分析如何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以促进双方的深度合作和共同发展。

关键字:双高建设 校企合作 激励机制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双高建设的概念与目标

双高建设是指在高职教育领域,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以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响应国家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双高建设的目标不仅包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包括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加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在实施过程中,双高建设注重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力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理论、知识经济理论等。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提升个体生产力和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而校企合作正是通过实践教育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知识经济理论则强调知识和技能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校企合作通过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出能够适应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此外,校企合作还涉及到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学校、政府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应共同参与教育过程,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三)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理论框架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和调动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合作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激励机制的构建是确保合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激励主体的明确、激励对象的需求分析、激励措施的设计以及激励效果的评价与反馈。激励主体通常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高职院校本身,它们通过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援助、荣誉认定等方式来激发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激励对象则主要是参与合作的企业与学校,它们的需求可能包括技术升级、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等。激励措施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和合作目标,以确保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四) 国内外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学者对校企合作激励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了多种激励模式和策略。在国际上,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等都是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它们通过立法保障、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措施,有效地激励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国内研究则更多关注于政策引导、合作模式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聂裕鹏和唐细语(2016)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建设研究》[2]中,探讨了如何增强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并提出了具体的激励机制建设措施。这些研究为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一) 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方式可根据校企合作参与的方式分为:企业配合式,校企联合以及校企实体合作型。企业配合模式中企业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高职学校从企业引进智力,资金或实习基地,如企业提供兼职教师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设置奖助学金项目。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高职学校和企业联合,共育人才,企业参与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以及实施部分培养任务,比如订单班校企实体合作模式是企业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在管理上实行校企一体化管理。从合作深度上看,从企业配合模式校企实合作模式合作层次逐渐加深的校企合作模式,多数企业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经历的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国家政策层面,近年来,国家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也作出了一系列措施,如1+X证书培训制度的开展,遴选省级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并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进行培育。

(二)国内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实践与问题

国内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政府政策的推动、行业企业的参与以及高职院校的改革等方面。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如《职业教育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同时,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也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则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然而,国内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激励主体单一,主要依赖政府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其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往往难以平衡。此外,保障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导致合作效果参差不齐[3]

、双高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构建

(一)激励机制构建的原则和目标

激励机制的构建应遵循公平性、激励性、可持续性等原则,确保合作双方的利益平衡和长期合作。构建激励机制的目标是促进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二)激励机制构建的策略

1、从激励的主体和客体分析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构建策略

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构建是确保合作双方能够持续、有效参与合作的关键。在这一机制中,激励的主体和客体是两个核心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深度。激励主体通常包括政府、行业协会、教育机构以及企业自身,而激励客体则主要指的是参与合作的高职院校和企业。

首先,政府作为重要的激励主体,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不仅能够为企业和学校提供合作的动力,还能够为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实习补贴、建立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等方式,激发企业和学校参与合作的热情。

其次,行业协会作为连接政府、企业和学校的桥梁,其在激励机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专业培训、组织交流平台等活动,增强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和参与度。此外,行业协会还可以通过表彰优秀合作案例、推广成功经验等方式,进一步激发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意愿。

教育机构和企业作为激励客体,其内在动力的激发同样重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改革教育模式、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吸引企业参与合作。企业则可以通过参与校企合作,获得人才储备、技术更新和品牌建设等多方面的利益,这些直接的利益驱动是企业参与合作的重要动力。

在构建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时,还需要考虑到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除了经济激励外,还应包括荣誉激励、发展激励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同时,激励机制的建立应注重长效性和动态性,能够根据合作进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确保校企合作的持续活力和创新能力。

2、从利益关系分析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构建策略

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构建,核心在于协调和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在高职教育领域,校企合作是一种涉及多元利益主体的复杂互动过程,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满足各方的利益诉求。因此,从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构建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对于促进合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关系主要涉及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四方。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资源配置者,其利益在于通过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高职院校追求的是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率。企业则关注通过合作获得合适的人才、技术进步和成本节约。学生的利益在于获得实践机会、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构建激励机制时,必须充分考虑和平衡这些不同主体的利益。[4]

其次,为了实现利益的协调,需要建立一个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这包括确保企业在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参与课程开发等方面能够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确保高职院校在合作中能够得到必要的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确保学生在实习实训中能够得到合理的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同时,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如通过立法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合同明确合作的具体条款和违约责任。

最后,构建校企合作激励机制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的合作效果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合作中的问题,确保合作各方的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同时,通过收集和分析合作数据,不断优化激励政策,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提高激励机制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3、从价值认知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构建策略

校企合作激励不应只考虑经济激励也应当关注对激励的主客体的价值引导,从根本上讲,需要基于对合作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广泛认同。这种价值认知不仅涉及合作双方的直接利益,还包括对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长远影响。因此,从价值认知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构建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是确保合作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首先,构建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必须明确合作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媒体宣传价值引领强调合作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就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此提升各方对合作价值的认识和重视。

其次,需要注重激励措施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除了经济激励外,还可以通过荣誉激励、品牌宣传、市场机会提供等多种方式,激发各方的合作热情。例如,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通过颁发荣誉证书、在媒体上进行宣传等方式,提升其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其次,激励机制的构建需要促进各方对合作价值的共同认同。这要求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宣传,使政府、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可以通过成功案例的分享、合作成果的展示、以及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增强各方对合作价值的理解和支持。

再次,激励机制的设计应当体现对合作各方价值贡献的认可和奖励。这意味着不仅要对企业提升价值认同,同时,对于学校和教师在合作中的努力和创新,也应给予相应的激励和认可。

此外,激励机制的构建还需要关注合作过程中的价值实现和价值保护。这包括确保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合法权益,防止学生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确保企业在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避免技术泄露和不正当竞争;以及确保学校在合作中的教育质量和学术声誉得到维护。

最后,构建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应当注重长效性和适应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合作的价值认知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激励机制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能够根据合作实践的反馈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合作价值的持续实现。

三、校企合作激励机制设计

(一)政策引导与支持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政策引导和支持是激励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石。政府应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校企合作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这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以降低校企合作的门槛和成本,同时提高合作的吸引力。此外,政府还应通过立法手段,明确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为合作提供法律保障。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区域发展需求,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校企合作创造一个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二) 校企双方的合作意愿与动力

校企合作的成功实施需要双方的积极参与和强烈意愿。学校和企业应通过深入沟通和交流,建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利益共享机制,以此激发双方的合作动力。学校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育质量等方式,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企业则应认识到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方面的长远利益,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共同开发课程和培训项目。双方还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合作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增强合作的紧密性和实效性。

(三)合作平台与机制的搭建

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合作平台和完善的合作机制。这些平台可以是政府主导的公共平台,也可以是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的私有平台,其目的是为合作提供信息交流、资源整合和项目实施的便利条件。合作平台应提供合作信息发布、合作需求匹配、合作项目跟踪等服务,同时,还应建立合作项目的管理制度和运行规则,确保合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此外,合作机制的搭建还应包括风险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合作过程中的争议解决和法律援助机制,为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四)合作成果的评估与反馈

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果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来衡量。建立合作成果评估体系,对合作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成果进行定期评估,是确保合作目标实现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评估体系应包括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指标,涵盖合作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才培养效果等多个方面。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合作双方,以便双方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合作策略和改进合作模式。同时,评估体系还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合作环境的变化和合作需求的发展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校企合作能够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案例分析

以“湖北省产教融合型企业”--湖北山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8深度融合为例,由提供兼职教师、提供实训基地的企业配合模式到开展订单班的校企联合式到共建产业学院的校企实体合作模式,二者的校企合作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系列的育人成果,开辟总结了六共的育人模式。总结校企合作经验,离不开内(价值认知)外(机制设计)激励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企业的合作初衷是获得学校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学校的合作初衷是引企入校增强育人成果,提升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在二者的合作过程中,双方在价值认知上获得了极大的共同认同,企业在源源不断的吸收学校毕业生的同时,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了“产教融合筑未来”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的学校毕业生由于母校情怀,有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并推动校企合作,带领学生深度参与实际项目、兼职授课、参与调研、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等,学校也在18年的深度合作中,稳步提升了毕业生质量,二者形成了每年度共同参与评估审议校企合作成果的联席会,共建产业学院以此校企合作为范例,通过宣传引领,逐步扩大合作影响力,实现了双赢。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需要明确激励主体和客体的角色和责任,设计合理的激励措施,并通过持续的沟通和协调,实现双方的共赢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通过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和保障机制、实施多元化激励措施以及有效的监督和评估体系,从而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需要从明确合作价值、促进共同认同、设计多元化激励措施、关注价值实现和保护,以及构建长效性和适应性机制等方面入手,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亚娜.论高校校企合作的哲学基础[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01):124-126.DOI:10.13790/j.cnki.issn1008-4444.2016.01.031.

[2]聂裕鹏,唐细语.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建设研究[J]. 魅力中国,2016(17):203. DOI:10.3969/j.issn.1673-0992.2016.17.248.

[3]朱志海. 高职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4):82-85. DOI:10.3969/j.issn.1671-6191.2014.04.024.

[4]朱镇生. 基于四个维度的高职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17(5):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