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导向支持模式下学前智障儿童融合教育路径的实践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09
/ 2

成果导向支持模式下学前智障儿童融合教育路径的实践创新

李利君

湖南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   湖南省 长沙市   410016

摘要:学前智障儿童作为发病原因不明且涉及多个发展层面的一类障碍,在现今融合教育过程中仍然面临无法全面和平等地关照到所有儿童,为解决此问题,采取成果导向的全系统支持模式,组建多元化团队,创新以家庭为中心的路径,开展测评、拟定实施计划,为其提供个性化支持,可提升融合教育支持服务质量,助力学前智障儿童更好地融入教育环境。

关键词: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家庭支持;融合教育

成果导向支持模式是国际社会关于智力与发展性障碍研究的新趋势。目前这个模式较多地用于成年智力与发展性障碍人士支持服务[1],在学前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儿童(以下简称“智障儿童”)的融合教育研究中尚属薄弱环节。湖南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历经三年实践,聚焦“以家庭为中心涟漪式支持体系建设”,采用POS-FOS-SIS-IESP-OEES全系统支持模式,搭建家庭、社区、康复机构和幼儿园联动机制。该体系以智障儿童及家庭为核心,尊重自我决定,依日常作息拟订计划,处理好教育、康复和支持关系,增进家庭功能和社会融合度,改变幼儿园融合态度,推动融合教育纵深发展。

一、学前智障儿童融合教育实践路径

(一)以需求为目标,组建多元融合支持团队

结合学前智障儿童及其家庭需求,建立三个层面的支持团队[2]。一是由儿童本人、家长等组成的自然支持团队,提供社会资源等;二是由幼儿园教师和社工组成的通用支持团队,提供学科知识等;三是由康复治疗师等组成的专业支持团队,提供专业理念等。通用与专业团队根据专业方向对儿童进行精准评估,并参与后续支持计划的拟定与实施。

(二)以评估为导向,开展融合教育支持测评

从三方面着手:家庭层面,调查家庭教养态度、生活质量等,尊重家庭意愿;幼儿园层面,评量融合环境、教师特教知能等,了解优弱势;智障儿童层面,评量支持需求[3]、能力等。通过全方位评量,了解儿童、家庭和幼儿园情况,设计个性化融合教育支持方案,并根据阶段性评估调整,以达最大化教育康复成效。

(三)以个人决定为核心,拟定融合教育支持计划

1.开展个案研讨会

基于多元化评估,智障儿童融合教育支持团队召开个案研讨会。依据评估结果分析儿童状况、需求等,确定重点目标、实施方法及人员分工,汇总形成以家庭意愿为中心的综合资料,为智障儿童提供更精准的融合教育支持,促进其身心发展与能力提升。

2.拟定融合教育支持计划

以个案研讨会目标为核心,半年为阶段拟定融合教育支持计划。包括“我的支持计划”,与智障儿童个人愿望相关,安排学习生活;“家长的支持计划”,含儿童愿望与家长要求;“支持人员的行动计划”[4],涵盖所有目标。三方计划均明确目标、情境、程度、策略及前测后测,确保成员了解内容精准执行。支持团队人员要知整体目标、自身目标及与整体计划关系,更好推进计划实施,满足智障儿童及家庭需求,结合支持人员策略共同推进融合教育。

(四)以成果为导向,实施三方合力的融合教育支持

针对智障儿童,依据家庭、幼儿园、康复机构不同场所实情,以一日作息和活动为线索,匹配融合教育目标。如起床时设生活自理目标,上学途中设社会适应目标,幼儿园执行社交和课程目标,康复机构执行康复目标。以成功参与和完成为导向选择适宜策略,科学有效地实施支持计划,为智障儿童提供个性化融合教育支持。

二、学前智障儿童融合教育实践成效

(一)以常态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融合新发展

学前融合的教育支持服务,聚焦儿童常态化生活发展,至今,中心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科已有82%的智障儿童进入幼儿园融合,通过实施融合教育支持服务至今,已为30余名智障儿童提供系统、规范的服务体系,促使其更高效更有质量的融入社会,培养其自我决定的意识,全面提升其生活质量。

(二)以生活质量为框架,推动家庭融合新跨越

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遵从家庭意愿,提供个别化服务,鼓励家庭参与并扩权。家庭成为智障儿童康复等的主动参与者,决定服务形式与资源,降低成本。中心已为两批 30 余组家庭提供服务,构建三方伙伴关系,助其建立正确教养辅导方式,发挥家庭功能,实现赋权增能,提高家庭社会融合度,让家庭在融合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以应融尽融为任务,实现幼儿园融合新突破

依据“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要求,中心依托家庭构建家长、康复机构与幼儿园三方合力机制,伙伴式开展学前融合的教育支持服务,既使幼儿园建立健全了全面融合的教育观,又能借助康复机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园教师提升特教知能,进一步加强了幼儿园与家庭之间伙伴关系的建立,从根本上提升了智障儿童的融合教育质量。

(四)以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创新康复机构融合新模式

近三年,省级康复机构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创新职能、提升质量。对 20 余所幼儿园开展服务,组织专题培训 30 余次,举办研讨交流会 10 余次,答疑千余次,支持 30 余名智障儿童融合。其案例和微纪录片获报道。中心从支持理念切入,针对智障儿童需求开展工作,凸显专业特性,发挥辐射指导职能,整合资源,建立全人教育支持模式,为全国康复机构提供“融合教育支持服务范式”。

三、反思与建议

(一)提升家长专业技能,逐步实现向以家长为支持体系主导者的跨越

提升家长专业技能,逐步让家长成为支持体系主导者。家庭对智障儿童至关重要,家长最了解孩子需求,能提供及时、低成本支持。在融合教育历程中,家长作用独特且无可替代。他们要搭建幼儿园、家庭、社区及康复机构之间的桥梁,发挥纽带作用,优化教育康复资源配置,提升支持人员凝聚力。以家庭和儿童需求为目标,把握融合教育大方向,让智障儿童家庭过上常态化生活。

(二)构建多元化沟通渠道,促进家庭社区-幼儿园-康复机构融合教育三位一体开展

多方团队共同参与智障儿童评量、计划拟定及实施等环节,需定期分享经验、协商解决问题,密切协作和有效沟通尤为重要。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微信、电话、视频会议等可实现信息及时传递,保障团队人员了解融合教育开展情况并解决问题。定期线下个案研讨能凝聚力量、密切关系、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三)整合多方位资源,提升幼儿园教师特教知能,保障融合教育质量

幼儿园教师在特教知能方面有欠缺,面对智障儿童在制定计划、解决问题和引导活动等方面有挑战。整合支持团队资源,让心理咨询师、特教老师等专业人员为幼儿园教师定期开展特教及康复知能培训,进行实操指导和个案研讨,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使智障儿童科学融合,也能让教师提升教育理念、掌握多元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为提高智障儿童融合教育质量,未来需深入思考:一是深入幼儿园课堂,探索有效策略与一体化模式,完善目标实施评价调整机制;二是聚焦家庭内生能力,构建以家长为核心的跟踪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与实质化的融合教育支持服务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国堪萨斯大学.家庭生活质量与相关支持服务调查[S].许家成,高小雯.译

[2]袁洋,李利君.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支持服务[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

[3]美国智力和发展障碍协会.支持强度量表-儿童版[S].魏寿洪,许家成.译

[4]许家成.特殊儿童生涯发展与转衔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智力与发展性障碍者支持模式的中国实践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BSH1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