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工科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5
/ 2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科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李楠

(淄博职业学院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 淄博  255314)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工科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的深度融合,推动工程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与提升,为相关领域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科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0 引言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工程技术领域,工匠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技能人才培养往往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脱节也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较大鸿沟。校企合作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为工科工匠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1]

1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蓬勃发展和科技持续进步,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许多高校与企业建立了多样化的合作关系,涵盖实习实训、课程开发、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2]。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了其整体效果。

(1)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脱节

工科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脱节。尽管许多企业参与了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的情况。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未能及时反映出行业的最新发展,导致学生在毕业时所掌握的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例如,一些高新技术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变化迅速,而高校的课程更新速度相对滞后。这种脱节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使得企业在招聘时面临困难。根据相关研究,许多企业反映,虽然招聘了大量毕业生,但合适的人选却寥寥无几,往往需要进行额外的培训才能满足岗位要求。

(2)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也是制约工科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尽管许多高校已建立了实习基地,但在实际操作中,受限于设备、场地和资金等多方面的因素,很多高校无法提供足够的实践教学资源。尤其是在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类学科,缺乏合适的实验室设备和实训场地,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此外,企业在提供实践机会时,也可能因为自身的生产安排和人力资源限制,无法接纳大量学生进行实习。这样一来,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经验就受到严重影响,毕业后进入职场时,往往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

(3)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最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也是当前工科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一些高校,校企合作的目标往往不够清晰,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方向性的问题。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期望各不相同,而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使得培养目标模糊不清。例如,有的高校在设计课程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工作中无法有效应用所学知识。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时,缺乏明确的参与目标和计划,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2 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培养目标的明确

工匠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明确且具有针对性,以适应行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变化。具体而言,培养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使其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工程任务。这需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匠型人才不仅应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还需具备创新意识。在培养目标中,应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3)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强调对工作的热爱、追求完美和对细节的关注。培养目标中应融入工匠精神的元素,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在工作中追求卓越。

(4)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现代工程项目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也应成为培养目标之一。通过实践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技巧。

通过明确这些培养目标,可以为后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设计提供方向,确保培养出的工匠型人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2.2 课程体系的设计

(1)理论与实践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包括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基础课程提供科学文化知识,专业课程则侧重行业需求,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并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设置实践课程如实验、实训和项目实践,通过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此外,引入跨学科课程如项目管理、工程伦理与安全,帮助学生全面把握工程实践的多方面。这些举措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培养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2)工匠精神的融入

在课程体系中应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具体措施包括:案例教学,通过分析优秀工匠的事迹和成功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引入真实的工程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项目实践,设计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复杂工程项目,促使他们在实践中追求完美,注重细节;评价体系的构建,增加对工匠精神体现的评估,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潜移默化地培养出扎实的工匠精神

[3]

2.3 教学方法的创新

(1)项目导向学习

项目导向学习是一种基于实际项目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具体实施策略包括:引入真实项目,与企业合作选择真实的工程项目作为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项目实践,以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促进跨学科团队合作,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展开跨学科合作,旨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推动自主学习与反思,教师应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反思,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讨论和总结,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策略将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其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企业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

企业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是培养工匠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体措施包括: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确保学生获得充足的实习机会,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责任和义务;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利用企业的资源和设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鼓励他们在这些基地进行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此外,设立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指导和评估,通过定期的实习报告和考核,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和成长方向。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实践能力,为未来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 结语

总的来说,构建工科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亟需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议题。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以及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匠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工匠型人才。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不断优化和完善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向更加实践导向和产业对接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嘉文.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2, 24(3):96-100.

[2]汪希,张铠.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 2023(26):14-16.

[3]邹忠,张丽伟.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价值意蕴与培育策略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24(1):24-31.

项目名称:中国电子劳动学会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工科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Ceal2023110

李楠(1983.10-),男,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淄博职业学院,255314,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联通路506号,1865336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