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含山县第三中学,安徽 含山 238100)
【摘要】在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相衔接,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它在整个思想政治基础教育阶段起到了连接上下的关键角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如何有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从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两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深层含义和在当前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问题对策
1 活动型课堂的内涵
现代西方教育家卢梭是第一个提出“活动型课堂”概念的人,他主张“让孩子们在一个有气氛、有活动的环境里学习”。杜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并将“从做中学”这一概念加以阐述。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活动型课堂”的定义还未达成一致看法。一些学者提出,所谓“活动型课堂”,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他们的直接体验与他们的基础学情相结合,把他们的直接体验转变成他们所熟悉的主题知识;一些学者把所谓的“活动课堂”定义为“一堂课”。 所谓的“活动型”课堂,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活动是通往教学目的的一条有效途径。将学科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倡把课堂内容进行活动,把活动设计成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和法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存在的问题
2.1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职业素质不高
教师能够利用多种方式,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学方式,适时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以此来提高教学能力,实现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使命。然而,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及“中考指挥棒”的双重压力,一些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仍有“唯分数”“唯升学”的倾向,认为“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促进作用。思政课老师要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并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唯分数”与“唯升学”的教育思想,既割裂了知识的学习与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违背了以德为本的基本目的。
2.2对活动型课堂理解不够,设计不深入
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是通过课堂活动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归纳、总结,促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和发展。有效构建活动型课堂的前提是对其理论概念和实践方式有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然而,许多中学思政课教师对活动型课堂的理解不透彻,把“活动型课堂”仅仅理解成为小组讨论,或只是让学生做动作,就造成平时的教育和课堂的割裂,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深化认知、培养素养方面的成效并不明显。有些教师对活动型课堂的作用没有精准地理解,更甚者将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觉得活动设计浪费精力、时间,活动过程很难控制,活动的效果也比较有限。一般情况下,只在部分公开课上采用活动型的课堂,平时以讲授式的教学为主,若开展活动型的课堂,只是零星的小活动,并没有将活动贯穿整个单元,贯穿整个学期,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活动性课堂未得到良好的贯彻。教师缺乏对“活动式”教学的全面、系统地认识,不利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式”教学的顺利进行。
2.3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活动开展存在局限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课的教学评估体系尚不完善,这与学校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有关系。传统的应试教育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无法打破“唯分数、唯升学”的倾向,而单纯通过纸笔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学生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人,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而纸笔考试的得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的能力,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素养。在实际操作中,多主体的综合评估费时费力,评估视角过多,教师难以操作,再加上学校教研队伍在这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较少,且父母不愿意接受这种“过于花哨”的教学方式,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与活动式课堂的发展陷入某种困境,影响活动型的课堂教学效果。
3 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有效路径
3.1微课充实课堂,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信息时代的知识不断更新,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也成倍增长,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学习课本知识。根据最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老师要紧密地将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用让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法及充满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来充实学生的知识体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和提升自己。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学生参与度高,只要教师能够灵活地使用,就能使其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共筑生命家园”为例,九年级的同学们都有过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所以他们通过图片、视频、公益广告、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形式,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策略目标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或者知之甚少。因此,在讲授教材时,可设计《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微型视频,来加深学生们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的联系,培养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并以此来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借由影像、动画与概念解说,让同学了解“双碳”的目的与中国为达到此一目的所做出的努力。既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加强他们对国家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3.2完善活动形式,促进知行合一
活动型课堂中的活动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辩论式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进行辩论式的活动,教师挑选一些与所教内容密切相关的、有辩论价值的、适合学生辨析的论点,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自己的论点找到论据,从而培养出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单元“共筑生命家园”为例,老师将“垃圾分类”作为教学内容,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切入点。正方:垃圾分类的优点多于缺点。反方:垃圾分类的坏处比好处多。同学们尽力收集材料,为他们的论点寻找有力论据。正方辩论者们认为,垃圾分类可以使生活垃圾得到更好的集中处理与循环使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民生项目;垃圾分类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资源利用高效化;自主进行垃圾分类是环保意识提升的表现。反方指出,垃圾分类过程较繁琐,要购买环保型的垃圾箱,且需配备卫生监察人员,费时又费力;垃圾分类在实践中并不能让人满意;最后,老师总结正反两方的观点,并对参与辩论的同学进行表扬,提高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举办此类活动,让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知识有深刻的印象,且在日后的生活中贯彻实行。这种“活”的讨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 结束语
总之,活动型课堂的建设是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为构建一个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教师可以从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等多个方面入手,确保活动的目的清晰、内容充实和形式多样。
参考文献:
[1]曲琳.让生活实践走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考[J].华夏教师,2022(28):55-56.
[2]石雷,房涛,左鹏.核心素养学科教学专题培训系列:初中活动型道德与法治 [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