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为导向提升小学数学建模能力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07
/ 2

以实践为导向提升小学数学建模能力的研究

郭贞飞

龙岩市东新小学364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课堂当中,大部分教师总是把课时的教学目标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维度上,学生缺少动手实践,动手探索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数学建模上,缺乏对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想要以实践为导向来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渗透模型思想,逐步加强建模能力,以及构建数学模型。能够真正的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本文就以实践为导向,提升小学数学建模能力的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实践 小学数学 建模能力

  【正文】小学数学的教学想要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就需要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到后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活动。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跳跃,整体的数学逻辑还在建设当中,而数学建模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可以重点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应用。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让学生能够把数学建模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既能够增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在学生实践的活动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重视渗透模型思想,遵循层次递进原则,逐步加强建模能力,借助双向互动构建数学模型。帮助学生打开通往数学知识的大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建模的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学的资源,结合教学的内容以及实际生活的情境才能够进行建模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地懂得这个教学方法的特别之处。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来设计建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能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毕竟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不懂数学建模的意义,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所以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贴近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问题进行建模教学,从根本上让学生能明白建模教学的体验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进行学习《数的认识》时,教师就完全可以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当中。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把教学的中心思想告诉学生们,让学生们通过自然数,整数,分数,以及小数来了解数代表了什么?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所看到过的关于数字来表示的物品,比如一个牙膏要4块钱,橡皮擦要五角钱。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家里面的玩具代表的数值是多少?最后,在这种层次递进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对于数的了解,逐步地丰富学生对数学模型的认识。

  二、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重视渗透模型思想

  绝大多数的数学教材来说,里面的内容都完全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个前提下来开发教材中与数学建模相关的内容,来开展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充分地利用好教学的资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模型,增加学生充足的数学知识经验积累。对于大部分的小学生而言,只有通过数学的教材来了解数学建模的形成,才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重视渗透模型的思想,为学生提供更多相关的教学资源,从网络上收集优秀的教学片段,在组建教学模型的时候,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感受。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教材中所出现的资源让学生了解角存在的意义以及角的形成。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初步地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用尺子画角,能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讲述相关视频上记录的一些建模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仔细了解我们身边许多物体上的角。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回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哪些是角,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将自己找到的角进行说明。这样一来,不仅无形中就能够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而且学生通过实践所得,也能够更好帮助学生初步地形成建模的思想。

  三、遵循层次递进原则,逐步加强建模能力

  在小学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大部分的数学教师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数学建模的培训,对数学建模的理论和方法也是现学现用,这就导致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的时候要按照数学模型的教学螺旋上升式讲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遵循层次递进的原则,让学生跟随着学习的内容由浅入深,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生而言,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概念,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从具体教学到抽象教学逐渐过渡到这么一个结果,转变思维方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还应该逐步加强。建模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在这种层次递进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建模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时,教师要为学生补充前面学到有关圆的知识点,来进行推进圆柱与圆锥之间形状的区别,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三种基本的内在联系。首先,学生在学习圆柱的过程中,教师要渗透圆锥方面的内容,这种层次递进的关系,丰富学生对数学模型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讲授的方法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并让学生进行反复地练习,可以从中随机地进行问题的提问,让学生进行回答,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建模概念。最后,教师根据所学的内容为学生进行随堂的试题演练,让学生根据相关的算式认识到数学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借助双向互动 构建数学模型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学习缺乏和他人交流的过程,思维较为单一,久而久之就缺乏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借助双向的互动形式,让学生通过猜测数学问题可能出现的结论进行验证过程,来点燃学生想要沟通的意向。对于大部分的小学生而言,在学习数学内容的过程中缺乏和教师的交流互动以至于在面对建模教学时只有单向的思维思考,缺少碰撞产生的新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构建数学模型的这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参与互动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讲到《折线统计图》时,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之间的不同之处。首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去结合实例,读懂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及其变化规律,极大程度上打开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小组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数据的整理,分析与表达的过程,进而设计相应的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绘图品质。最后,教师还可以提供相应的资料,在网格图中有条理地绘制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行独自的探究,感受变化的图形中,看到的折线统计图的过程。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以实践为导向,提升小学数学建模的能力,本质上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建模的方式来更好的理解数学的知识。教师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好教学的资源,重视渗透模型的思想,遵循层次递进原则,逐步加强建模能力。借助双向互动构建数学模型。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彦郎.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分析 [J]. 新课程研究, 2019, (12): 127-128.

  [2]姚秀清. 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建模”教学策略分析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8, 3 (20): 75-76.

课题信息:本文系新罗区第三届名师工作室专项课题《小学数学建模能力提升策略的实践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YXL202401041)